時代週報記者 王媛 發自廣州
過去國內消費者熱衷國外彩電品牌,現在歐洲消費者愛從中國買電視。
乘著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東風,今年以來,TCL啟動了新一輪國際化。6月20日首抵波蘭的“中歐班列”上,TCL成都工廠的貨源就佔了其運載貨物量的近80%。
與十年前相比,李東生和TCL對國際化有了更為豐富的領悟和經驗。目前,TCL已搭建起了全球化的運營架構和國際化的管理團隊。對於未來的發展,李東生向時代週報記者坦言海外市場空間更大,希望三年內TCL集團的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50%。
一帶一路波蘭樣本
6月8日,鐵總統一將各地方的對歐貨運班列統一名稱為“中歐班列”,12天后的6月20日,其首趟“中歐班列”抵達波蘭華沙。
正在波蘭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波蘭總統杜達共同出席了“統一品牌‘中歐班列’首達波蘭儀式”,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作為唯一一家企業代表應邀參加了活動。
據了解,此次“中歐班列”成都首發列車一共編組41節,全部採用國家規範設計製作的集裝箱箱體,當中TCL運往波蘭的電子元件就有33節,佔本次列車貨物總量近80%。
數據顯示,波蘭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歐盟第九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波蘭第三大進口來源國和亞洲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當前,波蘭正在致力於再工業化,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國際産能合作,紮根當地,在波蘭建設生産基地和研發中心,是中國企業參與波蘭再工業化進程的重要途徑。2015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170億美元。近年來,包括TCL在內的數十家中國企業,在波蘭累計投資達近13億美元,提供1.4萬多個工作崗位,超過80%是波蘭當地員工。
2004年,TCL收購了法國最大的彩電企業湯姆遜,湯姆遜便成為TCL進軍歐洲市場的“橋頭堡”。隨後,TCL在波蘭設立了製造工廠。目前,TCL波蘭工廠是中國在波蘭最大的工業製造項目,也是波蘭日拉爾多夫市最大的工廠,佔地面積10.5萬平方米,現有5條生産線,每年可生産450萬台電視,284名員工大多來自日拉爾多夫市。
中歐班列開通後,TCL的物流時間將從38天縮減到23天,既提升了物流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大大提升了市場反應速度。目前TCL每年通過中歐班列從成都運到波蘭的物料達6000貨櫃。預計兩年後,波蘭工廠的産能約增加兩倍,通過中歐班列運送的物料將達16.萬貨櫃。
TCL波蘭工廠財務總監唐新表示,波蘭作為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離德國漢堡等港口較近,便於採購原材料。TCL電視下線後,一天就能達到法蘭克福和巴黎,三天就能抵達包括裏斯本、馬德里在內的歐洲全境,成品能在保證4天內運往歐洲所有國家,因此TCL歐洲區銷售公司把電視成品倉設在波蘭工廠。同時,供應鏈週期縮短,資金佔用減少,資金週轉加快,整個物流週期的縮短,有利於公司利潤的提高。
為提升工廠的效率,TCL還在波蘭工廠開展了很多新型項目,其中包括精益生産線建立項目、自動化無人包裝線建立項目、集中零部件預加工區建立項目等。
李東生表示,“一帶一路”戰略,在沿線國家當中非常受歡迎,這給中國企業在當地進一步擴大投資、尋找商機創造了非常好的機會。TCL希望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自身企業國際化能力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TCL方面向時代週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TCL品牌自2009年打入歐洲市場至今,在歐洲彩電市場已經躋身至第三。現在湯姆遜、TCL兩個品牌加起來,在歐洲的彩電市場份額已超過10%。
國際化探路:“吃螃蟹的人”
1997年,TCL順應改革潮流,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國最早完成企業體制改革的企業之一。在改制完成並當上董事長之後,李東生把TCL的發展目標定位為“中國的松下”,“中國的三星”,讓TCL成為國際型企業的野心就是在那時萌發的。
1998年,TCL在莫斯科設立了代表處,通過品牌代理和OEM方式進入俄羅斯。次年年初,TCL收購了越南彩電企業陸氏同奈電子公司,進入越南市場。隨後相繼進入印度、菲律賓、印尼、俄羅斯等市場,逐步培養起自己全球化的品牌和銷售網路。
到了2003年,TCL在跨國收購上火力全開,對歐美市場釋放出強大的野心。2004年,TCL接連並購了湯姆遜彩電和阿爾卡特手機。一系列的大手筆跨國收購,雖然轟動了全世界,卻也一度將TCL推到了鉅額虧損的生死線上。從某種意義上講,TCL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實際上,TCL發動大規模海外並購,目的很明確,是想通過收購品牌,直接獲得渠道和客戶進入歐美市場;其次,通過並購是獲得相應專利和技術最快捷的渠道之一。與此同時,TCL還希望形成全球性的産業佈局,規避歐美反傾銷稅和貿易壁壘。
在當時,湯姆遜是全球擁有顯像管彩電技術專利最多的企業,TCl對專利技術的判斷是,至少還能用五六年。但出乎預料的是,全球彩電從CRT更新換代至LCD時代的時間轉變得太快了。顯示技術的更疊,電視價格的快速下降,給TCL的並購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06年,李東生寫下了著名的《鷹的重生》,以鷹自喻,痛定思痛,帶領TCL集團從跨國並購的虧損泥潭中重新振作。
李東生為TCL國際化交出了鉅額的學費,但在國際化上吸收的經驗並非枉然。TCL原本在歐洲和美國基本上沒什麼業務,而湯姆遜的市場則恰好主要集中在這兩大區域,正是因為這一“蛇吞象”的並購,奠定了海外龐大的銷量基礎,李東生才敢於投資上游面板産業,打通彩電、手機的上下游産業鏈。TCL旗下面板企業華星光電,過去兩年還成為TCL集團新的利潤奶牛。TCL手機業務現有的高管團隊,相當部分是收購阿爾卡特留下的班底,數據顯示,2015年TCL手機出貨量已衝擊至全球第五,TCL手機業務收入七八成來自海外市場。
2015年,TCL集團總收入1046億元,其中海外收入佔47%。今年4月份,李東生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TCL跟很多出征海外的企業一樣,産品的形象和定位不夠高端,更多是依靠産品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以較好的性價比參與競爭。TCL將在今年的企業管理考核中導入一項“企業品牌指數”的考核指標。而未來對於海外市場的目標,則希望三年內TCL集團的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50%。
實業信徒李東生
TCL和李東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製造業和實業家崛起的一個縮影。
李東生是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那一年,李東生從惠陽幸運地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係。大學畢業後,李東生選擇回到家鄉,被分配到惠陽地區科委當機關幹部,不過,李東生卻不滿足於“一杯清茶,一張報紙”的清閒工作,在1982年,加入了一家僅有40個員工的合資企業“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TCL的前身)。3年後,李東生成為這家當時最大的固定電話生産商TCL通訊設備公司的總經理,這一年,李東生年僅28歲。
1993年初,李東生出任TCL電子集團公司總經理,上任後,李東生帶領TCL開始進軍彩電業務,市場銷量飛速增長,成為行業領先的企業。1996年底,李東生出任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997年,李東生甚至拒絕了惠州市副市長的政治前途,決心要將TCL發展成中國最有競爭力的一流企業,讓自己成為像松下幸之助那樣的實業家。
李東生工科出身但酷愛文史,交遊廣闊。企業家圈子中,他和柳傳志很聊得來,他們曾經同樣面臨過並購的虧損,又一起探討過産權改革的道路,惺惺相惜。
過去一年,經過多次增持後,目前李東生已成為TCL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儘管名義上惠州市政府還是TCL的實際控制人。
有意思的是,年近60歲的李東生,至今仍然奮鬥在一線戰場上。學外語、做自媒體、公開演講、行走戈壁,甚至還親自代言了TCL廣告並登上紐約時代廣場,身體力行“實業興國”的理念和精神。
在李東生看來,企業轉型,首先是老闆自己的轉型。李東生曾向時代週報記者談道:“我始終相信,實業是基礎,實業強國。我們選擇這條路是有價值的,這也是我們團隊的夢想,圍繞實業我們做了很大的投資和佈局,我相信在這塊土地上會種出高産的糧食來。”
(責任編輯:陳進)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