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數據造假成創投圈內潛規則:京東曾身陷其中

  • 發佈時間:2015-12-02 08:28:2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企業虛報融資額的情況越來越浮誇。有些企業明明只融了100萬元,卻對外宣稱融了500萬元;明明融的是人民幣,卻宣稱是美元;還有不少企業將根據業績情況分階段到位的投資額變成一次性融資額來“充數”……

  在中國的創業大浪潮之下,一家創業公司怎樣才能嶄露頭角?

  在創業圈摸爬滾打過的張歡(化名),給出了驚人的答案——數據造假。

  實際上,這個在外界看來匪夷所思的答案,在創投圈內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當前創業數據造假已成常態,投資史上20年未見。”賽富基金創始首席合夥人閻焱[微網志]近日在有關論壇上如是直言。

  這是一個創新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浮躁的時代。

  有人説,在網際網路思維模式下,製造噱頭是不可或缺的。而當下創業圈的部分“弄潮兒”似乎也以行動實踐著這個觀點:

  之前窩窩團、京東被曝誇大融資,近來一畝田又被曝數據造假、餓了麼被質疑融資誇大……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兩個製造噱頭的創投圈“匹諾曹”。

  在中國的創業圈,拒絕進行數據造假,不行嗎?至少在張歡看來,想“獨善其身”還是很難的。

  圈子·門道

  1.8米的個頭,濃眉大眼,再加上還算不錯的家底,在外人眼中,29歲的張歡算得上一個“高富帥”。

  不過,他並不滿足於享受父母所打造的物質生活,一直有自己“闖一番事業”的想法,為此他和朋友在兩年前一起合作創業,踏入了創業圈。

  “應該説現在這個時代是創業的最好時代。”國家政策的鼓勵扶持、各種新興創業公司的“驕人”成績,一度讓張歡對創業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然而,直到真正涉足這一領域,他才了解到眾多外人難以知曉的“門道”。

  數據造假正是這其中最為普遍的一個。

  “數據造假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創業公司虛報融資金額。”先後在幾家創業公司就職過的“80後”北京小夥子張晨同樣“深諳此道”。

  張晨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創業公司要想長久發展,最初的起步階段最為重要,而這自然就需要得到大量的投資和關注度。

  “虛報融資額度,恰恰能達到這一目的。”張晨坦言,這甚至已經成為了業內“公開的秘密”。

  有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內80%以上的創業公司都存在虛報融資金額的情況。

  同樣在創業圈打拼多年的業內人士蔡小飛向法治週末記者進一步解釋稱,創業公司利用虛報的高額融資來證明業界對其關注度和大好的發展前景,同時意在打消一些投資者的顧慮,吸引投資,而虛假的高額融資也能加大創業公司與投資方談判的籌碼。

  此外,蔡小飛強調,創業公司虛報高額融資,也是為了“唬”住競爭對手,力圖在同行業內提升地位與知名度,為産品吸引更多的用戶,同時也有資本進行宣傳和招納人才。

  企業虛報融資額的情況越來越浮誇。

  據張晨介紹,有些企業明明只融了100萬元,卻對外宣稱融了500萬元;明明融的是人民幣,卻宣稱是美元;還有不少企業將根據業績情況分階段到位的投資額變成一次性融資額來“充數”……

  蔡小飛也直言,企業的“膽子”越來越大,從最初將190萬元説成是200萬元這種“抹去零頭湊個整”,到後來的金額翻數倍虛報,還有的企業甚至將企業的估值作為融資額來虛假宣傳。

  圈內·博弈

  談及數據造假,張歡頻頻搖頭苦笑。

  “其實對於虛報融資額,我一開始是拒絕的。”也許是覺得這一話題過於“沉重”,張歡用套用廣告詞的方式向法治週末記者講述了自己和朋友虛報融資金額的經歷。

  由於朋友有資源,張歡和朋友的創業公司主打的是線上與線下並行的特色茶飲品與茶具銷售。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冷門行業,卻遺憾地發現,這一領域早已有多家創業公司涉足。

  “怎樣才能從眾多公司中脫穎而出?除了要有優質的産品、創意,宣傳推廣和操作團隊也非常重要,但這些都需要錢。”

  張歡和朋友最初投入的啟動資金很快便所剩無幾,為了儘快拉到投資,除了不斷做好産品和網路宣傳外,他們製作了企業BP(商業計劃書)並通過網路、 中關村 融資創業平臺等向眾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毛遂自薦”。

  相比創業浪潮中很多因為沒有得到投資而“胎死腹中”的公司,張歡他們還算幸運,最終得到了兩家投資機構共120萬元的投資款。

  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小型創業公司,當時的這筆融資款已經算是“鉅款”,但一些規模相當的競爭對手公佈的融資數據卻著實令張歡嚇了一跳。

  “有些甚至還沒有實際産品而只有初級方案的公司竟號稱融到了近千萬元的投資,理論上來説沒有投資機構或投資人會如此冒險。”張歡斷定,這其中一定存在“水分”。而他深知,這種虛假的成績,將給其他公司帶來不小的衝擊和壓力。

  “就像你去挑狗,在一群同類的狗中,肯定會挑蹦得最歡、叫得最響的那只。”張歡笑言,這個例子可能不算恰當,但創業公司為什麼要公佈自己的融資數據,道理就是如此。

  “其實當前並沒有任何規章制度對創業公司公佈融資金額作出具體要求,公司公佈數據都是自願的,也必然是有目的的。”張歡表示,為了融資和公關效果,有些初始企業把數據做得很好看,一方面是誤導消費者,一方面是誤導投資人。

  同時,這個好看的數據也會動搖其他同行公司員工的“軍心”。張歡發現,公司裏有員工在私下搜索這類公司的招聘資訊。

  張歡清楚地知道,創業公司招攬和留住人才的關鍵就是公司前景要好,如果公司未來做大,這些老員工就是公司的元老甚至股東,員工都希望待在一個有發展潛力的公司,“而公司融資額就是實力的體現,一般員工很難去判斷真偽”。

  圈外·助推

  雖然自己的企業已經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投資額,但這一數字顯然很難在眾多創業公司中“出彩”,是否應該同樣虛報數字,這一問題讓張歡和朋友出現了分歧。

  張歡覺得創業公司更需要的是産品和創意,沒必要對外公佈甚至去和誰攀比融資,研發好的産品,最終靠市場來獲取更大的發展才是出路。

  但朋友不僅主張應該對公司融資額進行宣傳,而且要將數字“放大”,這樣不僅能和對手旗鼓相當,同時便於贏得更多的關注,借機招攬人才。

  真實的投資金額除了被投企業外,另一個知曉真相的就是投資方。張歡極力反對虛報的原因也是怕被投資方知曉並“點破”,到那時恐怕企業“會死得很慘”。

  不過,在“謹慎”諮詢了投資方後,卻意外地發現對方對虛報之事不置可否,更令張歡意外的是投資機構的一番言論,“很多企業都是這麼做的”,張歡在那時才真正了解了這個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張晨告訴法治週末記者,相較于投資方對企業虛報融資的“默許”,有些投資機構甚至會主動“鼓動”投資方虛報。

  “創業者與投資方實際上是坐在同一條船上的利益共同體。”張晨指出,所投資的企業有著不錯的融資金額,不但能吸引到更多用戶,同時投資方也能借“眼光獨到”來提高自身知名度。

  更為重要的是,高額的融資會助推帶動下一輪創業估值的提升,估值越高,投資人越容易找到下一個“接盤俠”,獲得更高的溢價回報。

  不過,蔡小飛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隨著虛報融資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現在有經驗的投資公司都不會以創業公司提交的融資額為參考,他們在投資前會要求公司提交內部的財務報表及銷售業績予以考察。

  “虛報融資額更多是企業為了自我行銷和打壓競爭對手。”蔡小飛直言,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一家虛報,別家就會效倣,不管這種做法是否是被迫的,最後只會導致行業內泡沫越吹越大,受害的將是整個創投領域。

  企業·淪陷

  “或許是我們的公司太小了,人家根本不屑靠我們來‘出名’,所以怎麼玩都無所謂。”對於投資方的默許態度,張歡如此解釋。

  由於當時恰逢公司要招人,為了以融資額作為一個“賣點”,張歡最終向朋友妥協,在宣傳中將公司的融資額“漲”到了250萬元。

  “像我們這種小創業公司是很難引起有影響力的媒體來關注和報道的。”張歡找到那些專門為創業公司進行宣傳的傳播平臺和網路自媒體,通過它們對公司進行了宣傳推廣。

  “這種平臺現在有很多,它們一般需要公司上交通稿及資料,而它們往往對具體數字的審核不會太嚴,尤其是一些融資數額並不大的公司。”張歡説。

  張歡當時的“妥協”,是建立在虛報融資額只能對外、絕不對內的條件下。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張歡從一個同樣搞創業的朋友那裏聽到了一個鮮活事例。

  一家經過兩輪投資,已經初具規模的創業公司,為了吸引更大的投資,對外宣稱的融資額超過了實際融資的3倍之多,而真實的融資數字,只有公司的創辦者和參與投資的投資機構知曉。

  由於並非入賬大量資金,公司沒能進一步擴大生産規模,利潤與以前相當,員工的薪酬自然無法提升,宣稱高額融資卻沒有實際改變,一些員工開始懷疑老闆私吞了部分投資款,進而企業內部出現信任危機,最終引發“離職潮”,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融資額決定著企業下一步的發展,對於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來説,初始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態度極為重要,如果他們不能知曉真實的融資數據,對企業也許是毀滅性的。”張歡覺得,除了懷疑老闆“吞款”外,員工誤以為公司獲得高額融資更可能令他們失去拼搏心,使企業未來的發展堪憂。

  談起虛報融資,張歡總是笑言自己的企業根本“夠不上格”,因為有太多知名的公司都曾被曝身陷造假風波。

  據媒體報道,2011年4月,窩窩團對外宣稱獲得兩億美元融資;2014年5月21日,CEO徐茂棟證實,窩窩團原股東再次注資5000萬美元。

  但在其後被曝光的招股書顯示,窩窩商城在2011年4月A輪融資金額為5500萬美元,而2014年5月並沒有融資交易,只是在9月得到一筆2680萬美元的股東借款,借款方主要為徐茂棟本人。

  5500萬美元鼓吹成兩億美元,窩窩團虛報融資額事件使其深陷輿論漩渦,雖然最終在2015年4月成功於美國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但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

  京東也曾“身陷其中”

  據媒體報道,2011年4月1日,京東商城[微網志]CEO劉強東發微網志稱京東商場已完成C輪融資,金額總計15億美元,其中11億美元已到賬。

  但在其2014年1月30日提交的招股書168頁卻有記錄顯示,2011年,京東共進行了3次融資:4月,獲DST3.14億美元投資;6月,又分別獲DST兩億美元、2.32億美元投資。同月,京東獲得6家機構同時注資,金額為2.15億美元。

  3次融資金額相加僅為9.61億美元,與此前宣稱的15億美元還相差5.39億美元。

  業界·亮劍

  虛報融資額雖然已成業內“潛規則”,但還是有“大佬”敢於對其“亮劍”。

  2015年2月22日上午,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通過新浪微網志發起倡議,號召創投界的朋友一起來消除虛報投資額的現象。

  他在微網志中稱:別的我不敢説,但我會精確知道真格所投公司的融資額。我要求這些公司要麼不報融資消息,要報就要報真實數字,否則我會在微網志裏“不小心”透露我所知道的真相。

  徐小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之所以要“挑戰這一行業風氣”,是因為這種做法會對中國剛剛起步的創投事業造成極大的損害。

  徐小平將創業公司虛報融資的行為比作“自殺性作假”,他曾知道一家創業公司,在沒有得到一分錢融資的情況下,竟對外宣佈已得到了某投資人的億元投資。結果適得其反,其他投資機構看到其已經融資過億,並未投資,最終這家公司托欠供貨商的錢,倒閉收場。

  “虛報融資將自身企業的價值拔高得過於誇張,而創業公司本身的業務或産品不行,也很難繼續新一輪的融資。”張晨曾見過不少創業公司最終因此倒閉,這些公司在B輪或C輪融資中被淘汰。

  張歡和朋友的公司最終因為貨源、銷售渠道等問題於今年3月關閉,雖然公司關停與曾經的虛報融資額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張歡已經預料到,如果公司未來發展下去,在融資方面,只能是“一個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

  他解釋説,第一次融資我們對外虛報了130萬元,為了圓謊,下一次我們即便真的融到了130萬元投資款,也只能是在第一次虛報的基數上再加130萬元,“底數就是虛的,後續的數字只會越來越虛”。

  其實虛報融資額並非無法揭秘,蔡小飛指出,創業企業一旦做大,準備上市,尤其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IPO招股書中就會披露出企業曾經真實的融資數據。

  法治週末記者也注意到,像京東、窩窩團等也都是由招股書被曝出存在虛假融資的現象。

  “所以虛報融資額在當下雖仍然普遍,但相較前些年已經有了一定的收斂。”蔡小飛表示,“大佬”們的呼籲加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造假被媒體曝光,也令一些企業擔心未來一旦上市,陳年數據造假被揪出,會令企業“跌”得更慘。

創投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紫光股份 80.14 10.01%
2 迅遊科技 44.20 5.77%
3 同方股份 10.97 5.08%
4 萃華珠寶 16.39 5.06%
5 張江高科 14.01 4.01%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上海三毛 13.47 -5.21%
2 新 和 成 31.93 -4.40%
3 雲南白藥 95.75 -3.28%
4 鵬輝能源 23.23 -3.17%
5 青龍管業 11.67 -3.07%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