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三農”工作如何調整

  • 發佈時間:2015-02-05 09:26:01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現代農業的路怎麼走?糧食安全如何保?生産潛力怎麼挖?農民收入如何增?土地制度怎樣改?農村重大改革如何確保?新常態下“三農”工作該如何調整?日前發佈的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這一系列難題作出了全面解答。

  【關鍵詞】糧食安全

  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文件亮點】一號文件共涉及5大方面,其中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糧食安全問題。怎麼能保證中國人的飯夠吃?一號文件針對增強糧食生産能力提出了許多細化的要求,包括永久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以及投融資,等等。

  【專家解讀】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認為,糧食安全可以説是一號文件永恒的主題,對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説,人口還在增加,消費水準還在提高,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生産已經過關,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一號文件提出要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只要糧食生産能力穩住了、上去了,我們就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鄭風田看來,近年來愈演愈烈的一個現象就是越富的地方,越不願生産糧食,糧食逐步向貧困地區轉移。比較利益決定生産選擇,比如以一畝地來計算,種一畝糧食,即使兩季,一畝地有1000多元的收入就很不錯了;如果種水果,5000多元不算多;如果種大棚蔬菜,尤其是跨季節蔬菜,兩三萬元也沒問題。此次中央一號文件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糧食安全問題,意義非常重大。而且所提出的糧食安全政策從過去的粗放逐步走向精細化,比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制度、口糧生産落實到田間地頭,等等。

  此外,一號文件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用的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資訊平臺;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製度,強化地方政府法定職責等,為解決百姓普遍關注的“怎麼吃得放心”問題指明瞭方向。

  【關鍵詞】現代農業

  不能再“種子孫田了”

  【文件亮點】文件提出,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文件同時提出,要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專家解讀】鄭風田認為,目前,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面臨老齡化、兼業化的挑戰,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並存,這些階段性特徵,倒逼著傳統農業必須“轉方式、調結構”,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今年一號文件的第一部分提出,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項內容出現在首頁,不僅意味著是一號文件的重點,同樣也是一段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心。鄭風田表示,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變得更加清晰。

  【關鍵詞】農民增收

  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文件亮點】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文件強調,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産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

  【專家解讀】促進農民增收也一直是歷年一號文件不可缺少的內容,今年的一號文件延續了去年的思路,提出完善農産品價格機制、提高農業補貼效能等指導意見。除此之外,今年還首次提及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通過延長農業産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鄭風田認為,過去,我國涉農部門主要關注糧食生産,對第二、第三産業涉及較少,但實際上利潤基本上在這些環節。過去一講農業産業化就是公司加農戶,就是提倡的小農戶與大市場,結果這種模式的利潤基本上被公司拿走了,農戶留得很少。如果通過一二三産業融合,就能讓生産者獲得合適的利潤,保障種糧大戶和糧食主産區的利益。“這種融合還可以提高農産品安全水準。”鄭風田説,目前消費者吃的東西不知道是誰生産的,生産者不知道自己生産的東西賣給誰了。如果一二三産業融合之後,誰買他的東西,農民就知道了,某種程度上縮短了産業鏈,也有利於消費者和生産者之間的互動,避免資訊不對稱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在把農業僅僅作為第一産業的社會中,農業的社會生態效益在市場經濟中可能無法實現,而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即把農業升級為“第六産業”,可以讓消費者吃得喝得更放心、更開心,這為從根本上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可能,農業的社會生態效益也能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實現。

  【關鍵詞】農地改革

  分類實施農地改革

  【文件亮點】2015年一號文件繼續重申了“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審慎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文件稱,要分類實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專家解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日前表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就是“三塊地”改革涉及的利益主體非常複雜。中央確定的改革“三條底線”——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破、農民權益不能受損,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改革。要落實土地的集體所有權,産權主體要界定清楚,這方面的改革將會進一步深化;要穩定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讓農民吃上定心丸並在此基礎上放活農村土地的經營權。“三塊地”改革最重要的是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不受損害,改革的試點任務將在2017年底前完成,要在全國選擇一些有條件、有基礎的縣級行政單位承擔改革試點任務,通過試點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農民最值錢、最重要的資産。”鄭風田説,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幾個關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整體來看,這些政策文件還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為主,即讓農民能夠從土地改革中獲益,又限制外界強制農民失去土地。鄭風田説,土地留在農民手裏,有利於保障社會的穩定,但小農土地的零碎,也大大制約了土地的經營效率。穩定與效率,如何選擇平衡很重要。對此,一號文件提出,將分類實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制定縮小徵地範圍的辦法;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同時,出臺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關鍵詞】農村法治

  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文件亮點】為了確保農村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今年一號文件首次引入了農村法治建設相關內容,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産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産權的保護”。強調要健全農村産權保護法律制度,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專家解讀】鄭風田説,我國農村受傳統影響很深,縣以下的農村其實一直在按傳統的鄉規民約進行治理。如何在農村普法,提供法律援助也是當務之急,不能讓農村成為被法律遺忘的角落。“沒有農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鄭風田説,一號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見“依法治農”已成為推進“三農”發展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農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農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更需要用法律為改革保駕護航,一方面可保證農村改革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也能杜絕一些人‘以言代法’現象的發生,保護農民權益。”鄭風田説。

  有關學者認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以法治作保障,堅持“依法治農”。“以保障糧食安全為例,它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務,不能完全寄希望於市場,需要以法律形式進一步強化。”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認為,鋻於目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日益加大,政府有必要儘快推動《糧食法》的立法進程,以法律的形式確保糧食生産所需的各種投入和制度保證,確保糧食和其他主要農産品安全。

  “要用法律保障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地提高。現在到了用法律來界定並保護農民權益的時候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