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力推旅遊業 2020年境內旅遊消費達5.5萬億
- 發佈時間:2014-08-22 10:50:1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謝淩宇
“遊得放心、遊得舒心、遊得開心,在旅遊過程中發現美、享受美、傳播美。”這些描寫出行的心願,有望在未來數年內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
昨日 (8月2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提出到2020年,境內旅遊總消費額要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每人平均出遊4.5次,旅遊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5%。
值得注意的是,對資金、土地這兩大制約旅遊業發展的因素,《意見》也明確了金融扶持、優化土地利用等政策。
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鋒告訴記者,旅遊業最適合作為深化改革的切入點。我國的區域特點可以依靠旅遊業拉動內需,以此帶動經濟發展。
我國出入境旅遊逆差大
對於國務院重點提及旅遊業改革發展,戴學鋒認為,旅遊業由於自身的“輕、小、靈”特點,能夠更好首先進行改革。他説,《鄧小平年譜(1975-1997)》顯示,鄧小平曾30多次談到旅遊業問題,就是看到了旅遊業的示範帶動作用,最終也撬動了整個改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遊客3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3%;國內旅遊收入26276億元,同比增長15.7%。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曾表示,預計到2015年,旅遊業增加值將佔到全國GDP總值的4.5%,每年可新增旅遊直接就業50萬人左右,對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和促就業的積極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可見,高層對2020年境內旅遊總消費額要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每人平均出遊4.5次,旅遊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5%的目標制定也是立足於實際,深思熟慮的結果。
然而,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境內旅遊的發展。
戴學鋒表示,從國土面積、地域差別、民俗差別和歷史文化遺存等都可以看出,我國可以靠旅遊業拉動內需,且潛力為世界旅遊業中最大。
“但是,為什麼這麼大的潛力還沒有發掘多少?原因就是被擠到國外了。”戴學鋒説,我國出入境旅遊的逆差非常大,國內旅遊有一部分內需被擠成“外需”,這與目前我國旅遊建設與國外相比存在差距有非常大的關係。
對此,《意見》也有部署,提出深化旅遊改革,拓展旅遊發展空間。包括積極發展休閒度假旅遊,在城鄉規劃中要統籌考慮國民休閒度假需求。加強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合理優化佈局,營造居民休閒度假空間。
此外,《意見》還要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開展研學旅行,大力發展老年旅遊。擴大旅遊購物消費,鼓勵特色商品購物區建設,發展購物旅遊等。
農村集體建設土地可入股旅遊業
旅遊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援。
《意見》要求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國家支援服務業、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和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要將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和項目納入支援範圍。政府引導,推動設立旅遊産業基金。
在企業方面,《意見》提出,支援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通過企業債、公司債、中小企業私募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加強債券市場對旅遊企業的支援力度,發展旅遊項目資産證券化産品。加大對小型微型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的信貸支援。
“沒有靈活的土地政策,再好的規劃都沒有辦法實施。”廣西旅遊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周聲發表示。
戴學鋒也認為,“最突出的亮點是在土地政策上,《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土地可以股份形式入股旅遊業。”
此外,《意見》還提出要優化土地利用政策。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安排旅遊用地的規模和佈局,嚴格控制旅遊設施建設佔用耕地。改革完善旅遊用地管理制度,推動土地差別化管理與引導旅遊供給結構調整相結合。
同時,要編制和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海洋功能區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佈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範用海及海岸線佔用。年度土地供應要適當增加旅遊業發展用地。
《意見》還明確,要切實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將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鼓勵職工結合個人需要和工作實際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