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消費體驗 > 正文

字號:  

盤點電信業服務五大頑疾:流量清零已久遭詬病

  • 發佈時間:2015-05-15 00:1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段紅彪  責任編輯:謝淩宇

  “現在很多人,到什麼地方先問‘有沒有WiFi’,就是因為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此前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針對流量資費發出如此感慨。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寬頻降費提速確定具體措施,要求電信企業儘快發佈提速降費方案計劃,使城市平均網速提升40%以上,降低資費水準,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等服務。

  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 總理對於網費高、網速慢的感慨,相信億萬網民都感同身受,然而國內電信業務的不合理之處,又何止費高速慢?提速降費之外,還有哪些頑疾需要根治,我們來一一盤點。

  資費高、套餐亂

  中國移動官網顯示,1G流量的價格為70元,優惠促銷價50元;中國聯通1G流量價格為80元(半年包);中國電信1G流量價格為120元(半年包)。

  客觀來説,如果從絕對價格上進行比較,國內的流量資費與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高,但考慮到各國每人平均收入及消費水準,那麼國內網費就明顯偏高了。

  而國外漫遊的流量費,則高得驚人,遊客出國旅遊幾天,回國後發現手機欠費幾千甚至上萬的新聞報道屢屢見諸於媒體。如今出國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結果出國漫遊的增長速度卻是下降的,因為漫遊費太貴了!連總理都聽説,很多導遊都隨身帶一個wifi信號發射器,既方便組織遊客,又為他們省了錢。

  另一方面,運營商制定的手機套餐名目眾多,不僅讓消費者難以甄別和選擇,對於運營商而言,巧立的套餐名目並沒有獲得用戶的認可。 早在2009年12月,工信部曾發佈通知,要求各地運營企業規範電信資費方案管理,資費方案應簡單清晰、通俗易懂。工信部還明確要求控制好資費方案數量。“每個地方的套餐不要超過10種”。可見,運營商各種各樣的套餐有多少。

  對於資費高的問題,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解釋,當前資費高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主要因為市場供給不足,4G投資還沒有見效益,成本降低和充分競爭還有進一步的推動空間。

  網速慢、信號差

  相對於資費來説,網速慢的問題則更加突出。有統計顯示,南韓的網速多年蟬聯世界第一,法國、冰島、丹麥、日本、美國等排名靠前。李克強説,“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評估,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的排名在80位以後。加大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頻寬,這方面我們的潛力很大,空間也很大。”

  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在家裏使用電腦接入網際網路的城鎮網民中,家庭Wi-Fi的普及情況已達到很高水準,比例為81.1% ,也就是説,超過8成的家庭,都在使用Wi-Fi接入網際網路。

  在家庭中使用WIFI上網,除了節省流量費的主要作用之外,相信家中信號差也是很多人選擇使用WIFI的原因之一。從2G、3G到4G,技術一代代進步,網速也在一步步提高,但信號差的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至今,在人員密集區,或相對封閉的室內,手機搜索不到網路已經成為低頭族的心病。

  流量每月清零

  如果説網速和信號差是客觀技術條件造成的,難以徹底解決,那麼很多服務上的癥結,則是運營商人為設置的。其中,手機流量每月清零的問題,很多年來爭議從未停止過。

  去年,手機“流量清零”一度成為飽受爭議的熱點話題。先有某運營商人士提出的“國際慣例”説,後有消費者訴諸法律卻敗訴。最終,中國消費者協會發聲稱“流量清零”是霸王條款,但依舊未能徹底改變這一飽受詬病的問題。

  2014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曾指出,“流量清零”是典型的霸王條款。

  劉俊海認為,“流量清零”之所以説是霸王條款,是因為這種格式條款是由經營者事先擬定的、消費者被迫同意的、未經過聽證會聽證過的違背公平交易權的格式條款,同時也是企業單方簽訂的、單方面排除了消費者的條款,所以這是一種違法的契約。“只要你用我的産品,用完用不完都必須交費”。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移動等運營商紛紛推出了“流量不清零”政策,但事實上,政策和消費者希望已久的套餐內流量月底不清零相去甚遠。所謂的“流量不清零”,其實只針對辦理了季度流量包和半年流量包的用戶,而且“不清零”的流量價格相對較貴。應該説這並不是真正的“流量不清零”,而是一種促銷手段,消費者手機套餐內的流量,仍然是每月清零。

  攜號轉網執行難

  如果有一項規定,消費者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很悲”;説好可以“分手”,遭遇的卻是“強留”……那麼,應該指的就是“攜號轉網”業務了。

  所謂攜號轉網,也稱作號碼可攜帶、移機不改號,就是一家運營商的用戶,無需改變自己的手機號碼,就能轉而成為另一家運營商的用戶。我國開展號碼攜帶試驗已有四年多時間。雖然攜號轉網成功率較最初有所提升,但在不少地方,仍有運營商打著“挽留”旗號幹著“強留”消費者的事。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江西南昌的楊先生對手機上網的“龜速”忍耐已久,辦理攜號轉網的過程更讓他苦不堪言。在攜出方營業廳繳清欠費、取消親情號碼後,他依然被攜入方告知 “轉不了”,原因是“使用了關聯其他號碼付費或資費使用的業務且未取消”。但蹊蹺的是,攜出方的營業廳卻查詢不出是什麼業務影響了轉網。

  “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奔波于兩家運營商的營業廳十余次。每次諮詢都要耗費一下午,等待後臺處理又需要48小時,但攜出方一直沒有解決不能轉網的問題。”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存在爭議的拒轉現象主要包括:一是VIP會員、星級會員等高消費用戶不允許轉網;二是“靚號”不允許轉網;三是曾參與過送話費、送手機活動的消費者,即使退回所享受的優惠政策,也不允許轉網。

  也就是説,如果你一不小心接受了運營商客服小姐的電話推薦,參與了送話費、送手機等優惠活動,那麼你就再也別想攜號轉網了。

  垃圾短信滿天飛

  相信所有手機用戶都收到過垃圾短信,多年來,垃圾短信問題始終是通信行業無法根除的頑疾,甚至央視3.15晚會多次聚焦垃圾短信,曝光其産業鏈,垃圾短信卻屢禁不絕,依舊我行我素。

  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曾在2008年、2009年、2012年三次曝光垃圾短信亂象,並揭露了部分運營商實為垃圾短信的保護傘,為發送垃圾短信大開方便之門,並從中牟利。不僅如此,有的電信公司自己也在發送垃圾短信。

  個人資訊普遍得不到保護是垃圾短信猖獗的另一個原因,短信群發公司究竟是如何獲悉用戶的手機號碼資訊從而實現“精準行銷”?盜賣用戶手機號碼在內的個人資訊,早已成為一個公開的生意。自己的資訊從何洩露?相信很多消費者都心知肚明。

  垃圾短信是全球公害,很多國家已經有了成功的治理先例,比如德國在2003年就通過了《聯邦反垃圾郵件法案》(包括短信)。法案規定,任何機構發送廣告短信,都得經過用戶同意。2013年,有關部門在治理垃圾短信的有關方案中,也對運營商提出了類似要求。但事實上,如果不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任何方案對運營商來説都是形同虛設。

  不過,目前垃圾短信問題似乎有所好轉。工信部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12321網路不良與垃圾資訊舉報受理中心受理有效垃圾短信舉報21030件次,較上季度下降46.9%。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