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旅遊”並非中國獨有
- 發佈時間:2014-10-29 08:36:23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陳龍
常以“背包客”身份出遊、並且從不跟團的我,回顧自己往昔的行程時,有些悲哀地發現自己其實和那些“一到景點就拍照”的中國遊客並無本質的區別。
我無意于説明這種身份是一個中國人獨有的地域身份。實際上,它更接近於一種社會階級屬性。
旅遊,在傳統的歐洲原本是一種只有中産階層以上才有情趣玩、才玩得起的活動。我看過一個説法,只有普通公民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美元時,海外旅遊才會興起。而目前中國情況是,城市居民大約只有一半能達到這個收入標準。這個數字顯然是無法滿足目前旺盛的海外旅遊産業的。
經濟水準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長的旅遊需要,這個現狀成了馬克思所謂的“矛盾的統一”。於是,旅團們採取瘋狂的打折、團購、壓縮行程的辦法,成本好不容易折騰下來了,但閒適的旅遊也因此變成了一樁過於現實的勾當,旅行的過程就好像在米飯裏摻了沙子,讓人難受。那種快餐式的匆忙節奏並不亞於在麥當勞點餐。於是,我們在歐洲靜謐的小鎮上看到大巴車運來一批批躁動不安的中國旅遊者。他們手端相機,眼神迷茫而饑渴,他們無意慢慢地深入了解太多的事情,他們的心思幾乎都花在了在手機相機前擺造型,用那張閃耀在熒幕上的照片證明自己真的旅行過。
恰如蘇珊·桑塔格所説,“大多數旅遊者都會在不期而遇的任何新奇事物面前舉起照相機。不管結果如何,他們拍照就是了。”仔細聆聽她在《論攝影》中的經典論述,你不覺得這就是眼下的中國旅遊者的寫照嗎?但實際上,她所指的是過去的歐洲和美國。
我想,至此已經説得夠清楚了,“中國式旅遊”的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而是任何一個社會出現了階層流動和社會轉型的時刻自然會發生的一種社會現象。那是一個“中産社會”裏每個人的必由之路。當然,中國人的這條路,走得似乎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