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去年中國對歐洲投資同比降15.4% 法律文化成障礙

  • 發佈時間:2014-10-28 08:0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歐洲數國,吸引世界關注。此次訪歐之行,中德兩國簽署了總額181億美元的經貿協議;中俄兩國共簽署了38項協議,包括1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以及與能源相關的一系列合作。中意也簽署了多項協議,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近年來,中歐經貿往來密切。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歐盟已是僅次於香港和東盟的中國第三大境外投資目的地。到2012年,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達270億歐元,迅猛增長了3倍多。但2013年中國對歐洲的投資竟意外出現了下降。多位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文化、法律障礙是導致中企對歐投資下降的原因。

  有分析認為,此次李克強總理出訪歐洲,不僅為中歐注入了新動力、新活力和新合作,更為中國企業“走出去”躍上廣闊的歐洲經貿大舞臺打下更堅實的基礎。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額有望重回2012年的巔峰狀態。

  中企在歐最大非資源類投資:誠通並購格林伍德國貿中心

  在中國企業投資歐洲的大軍中,央企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誠通”)近年來馳騁歐洲,瞄準俄羅斯市場,在莫斯科成功並購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堪稱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4年前的2010年6月22日,中國誠通完成對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的海外並購,並購總額2.66億美元(投資總額3.5億美元),全資收購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100%股份,取得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全部資産(含土地)的永久所有權,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並購的非資源類最大項目。

  格林伍德位於莫斯科州紅城區,坐落在莫斯科大環69~73公里處,緊鄰俄羅斯最大的國際展覽中心、莫斯科國際機場及歐尚大型購物中心,是目前俄羅斯最大的商貿園。而投資這樣一個貿易中心,與當時中國商人在俄羅斯麻煩的經商環境有關。

  2008年9月,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院打擊“灰色清關”貨物,突然查封了俄羅斯華商最多的切爾基佐沃市場。“灰色清關”是指出口商為了避開複雜的通關手續,將各項與通關有關的事宜交由專門的清關公司處理的一種通關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俄方清關公司與部分海關官員勾結起來,採取謊報或瞞報手段逃稅,導致商品進入俄境內後不具有合法地位。華商深受其害,多次因“灰色清關”而被俄羅斯執法部門驅逐出市場。

  2009年6月底,在經歷過俄羅斯有關部門突襲、查抄以及幾次火災後,莫斯科市政府發佈公告關停切爾基佐沃市場。為改善華商的經商環境,維持華商在俄羅斯經營了20多年的市場份額和客戶群體,保住中俄貿易額不減少,中國誠通決定並購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

  中國誠通方面表示,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會配套俄羅斯官方許可海關庫,並將提供白色清關、註冊公司一條龍服務。可為華商提供安全、合法、持續、規範的正當經營場所,這將幫助華商擺脫以往的灰色清關陰影,解決在俄經營合法和商品來源合法等問題。

  在中國誠通黨委書記劉夏平看來,並購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對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9月14日,劉夏平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格林伍德商貿園所屬的20公頃土地已全部買下,為中國國有企業永久所有,“今後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財力幫助在俄羅斯的華商轉型升級,開拓俄羅斯市場,提升中俄經貿關係的品質與檔次。”

  劉夏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我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俄羅斯這個‘通口’將中國商品納入全球貿易體系,在商品國際貿易價值鏈中衝入高端領域。”

  歐盟是中國第三大投資目的地

  中國誠通集團並購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歐洲的一部分,據《中國經濟週刊》了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多數中國企業有意擴大在歐盟的投資,中國對歐盟投資實現了快速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原副所長羅紅波向《中國經濟週刊》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2011年,中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同比增幅分別達到5.35倍、1倍和26.8%,增速居中國對發達經濟體投資之首,尤其項目並購更為引人注目。

  根據普華永道提供的數據,2011年中國企業在歐洲地區的並購數量達到44宗,比2010年25宗增加76%。截至2011年末,歐盟已是僅次於香港和東盟的中國第三大境外投資目的地。

  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進一步驗證了中國在歐盟投資並購快速增長的事實:2010年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只有61億歐元,而到2012年,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達270億歐元,迅猛增長了3倍多。

  數字增長的背後是一系列並購案,比如,山東重工收購全球豪華遊艇巨頭義大利法拉帝集團75%控股權,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廣西柳工收購波蘭企業HSW工程機械事業部,以及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股份等項目,“這些顯示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的熱度仍在持續上升。”羅紅波説。

  羅紅波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數據顯示,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歐盟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最受中國企業青睞,其次是製造業和採礦業,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投資佔比則較低。羅紅波解釋説,比如在交通運輸等領域,歐洲一些國家雖然法律上允許投資,實際上並非如此,“比如投資公路、鐵路、郵政、飛機航線等,總是要設定一些障礙。”

  對歐投資需突破法律和文化制約

  儘管2012年中國投資歐洲大幅增長,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2013年中國對歐洲的投資竟意外出現了下降。

  9月9日,由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的《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對歐洲地區投資59.5億美元,同比下降15.4%;而對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亞洲的投資分別實現了132.7%、51.6%、33.9%、16.7%的較快增長;對北美洲投資較上年實現0.4%的微增長。

  之所以出現下降,在羅紅波看來,主要是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遇到了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礙。

  她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在法律方面,首先,多邊或雙邊制度安排的缺失使中國對歐投資在法律層面遭到歧視。目前,中國與歐盟27個成員國中的26個已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愛爾蘭尚未簽署),且仍然有效。

  但由於歷史原因,協定側重於對對方國家來華直接投資的保護和促進,涉及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的內容相對較少,隨著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的迅速增加,原有協定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

  其次,全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投資制度。從歐盟看,其在現行的諸多條約、對外簽署的國際協定中,都明確指出對來自非歐盟成員的投資和相關人員流動不能享受成員國的待遇,而與歐盟或歐盟成員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僅次於歐盟成員國的市場準入待遇。“當前除中國、俄羅斯外,歐盟已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納入自貿區戰略範疇內。”

  在文化方面,羅紅波認為,歐盟成員國在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等方面具有多樣性。而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往往缺少懂當地語言、了解當地社會文化的跨國經營人才。

  “例如,在中國,企業員工上下班打卡是通常的管理方式,而在義大利則被視為對員工的侮辱;在中國,企業員工加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在義大利則被視為管理低下的表現。”羅紅波説。

  近年來,歐盟部分政界人士和民眾對中國資本心存疑慮,也是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因素之一。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部研究院研究員姚鈴介紹,歐債危機發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資金,歐盟及其成員國心態複雜。

  一方面,中國企業的投資有助於歐盟國家擺脫危機、創造就業,歐盟國家總體上持歡迎態度;另一方面,其又擔心中國企業通過投資並購獲取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品牌和國際化經驗,使歐盟企業在國際市場喪失領軍地位、淪為二流。

  近年來歐盟內部出現“中國投資威脅論”,主張對華強硬、在歐盟層面設立統一投資審查制度等的呼聲有所升高。

  “包括法國、義大利等在內的多個歐盟成員國紛紛成立相關機構,以加強對核心産業的監督,比如法國涉及汽車、航空航太、鐵路運輸、奢侈品、消費、科技、醫療和可再生能源等行業,義大利則涉及能源、電信、科技、防務和食品等行業。“從近年來冰島土地收購案、光明食品集團並購法國酸奶製造商Yoplait、美菱電器收購義大利電器商意黛喜落空等失利案例都反映出,中國對歐盟並購所面臨的阻撓逐漸增多。”姚鈴説,歐洲國家但凡在國有企業私有化過程中能找到其他融資來源,來自中國的資本都會被拒之門外。

  (中國經濟週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