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消費警示 > 正文

字號:  

乳業地震揭嬰幼兒奶粉背後秘密 挖出多家問題乳企

  • 發佈時間:2015-05-12 07:23:25  來源:新京報  作者:郭鐵  責任編輯:王斌

  

創意攝影 王遠征

國內市場的嬰幼兒奶粉再遭“地震”。

  上周,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2014年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情況,來自23家國內企業、4家進口經銷商的48批次不合格奶粉上黑榜。

  黃麴霉毒素M1超標、含阪崎腸桿菌、菌落總數超標、硝酸鹽超標;維生素C、氯等營養素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在被曝光的問題奶粉中,存在這些食品安全風險的奶粉有25個,佔據過半。另有23批次奶粉雖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但標示的營養素指標與標簽明示含量不符。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這次抽檢體現了國家重拳治乳的決心,“不姑息、不偏袒”,也體現了國家淘汰乳業落後産能和地方保護主義之間的博弈,可以説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最嚴厲的一次重拳治理。他同時也建議,國家對奶粉的抽檢範圍應涵蓋國內和進口乳粉,不能讓進口奶粉成“漏網之魚”。

  問題1 Hello和寶露芬上榜 進口奶粉也虛標營養素

  此次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嬰幼兒乳粉“黑榜”,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覆蓋範圍之廣、觸及問題之嚴重。

  抽檢覆蓋了國內全部100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産企業的1365個批次産品,同時涉及進口奶粉200個批次,結果顯示共48個批次奶粉“不合格”,檢出率約3%。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這幾年,無論是政府、企業、協會都強調我們現在食品安全是最好的,但我們在這次檢測中確實發現了很多問題。無論是什麼原因,企業都應該反省,在整個生産、運輸和産業鏈中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國産奶粉裏,存在安全風險的共23個批次,涉及14家企業,佔“黑榜”近半數。主要問題集中在黃麴霉毒素M1超標、含阪崎腸桿菌、菌落總數超標、硝酸鹽超標,以及維生素C、硒、錳等營養素虛標,實際含量超標或低於國家安全標準,有的問題産品營養素甚至虛標了2-3倍。

  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3個批次嬰幼兒乳粉均檢出了黃麴霉毒素M1,1個批次的産品還含有阪崎腸桿菌,是此次問題最嚴重的企業,也因此被依法吊銷了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證。食用黃麴霉毒素M1超標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可能存在致癌風險。

  進口奶粉發現了4個問題批次,有2個為維生素A虛標,涉及Hello、寶露芬兩個品牌,屬一般風險;另有2個批次標簽錯誤,涉及特福芬、瑪米力品牌。從抽查結果來説,進口奶粉的問題要少於國産奶粉。

  問題2 地方保護破局 挖出黑龍江陜西多家問題乳企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48個批次産品中,黑龍江和陜西更是成了問題奶粉的“重災區”。在這次抽檢中,此前一些躲藏在地方保護下的問題乳企被揪了出來。

  黑龍江有多達11家企業上榜,約佔上榜企業的三分之一,6家當地乳企被停産整改,有3家企業的3個批次存在較高風險,5家企業8個批次有一般風險,“農墾”字企業幾乎成為黑龍江問題乳粉的重中之重。另一個上榜“大戶”的陜西有6家企業,2家企業3個批次的産品存在較高風險。

  在宋亮看來,這次食藥監總局對嬰幼兒乳粉出擊,代表了政府對乳品安全問題絕不姑息、絕不偏袒的一個態度。“我們看到陜西、黑龍江乳企出問題較多,其實他們是去年抽檢的漏網之魚。”

  宋亮説,這次檢測結果體現了政府取締落後産能與地方保護之間的矛盾。地方為了發展經濟,保護地方奶業經濟,存在與中央政策進行博弈的現象。“博弈的結果就是許多不合格産品拿到了生産許可證,這些企業確實存在一些隱患。”

  問題3 尷尬 奶粉“國家隊”也出現不合格

  從2013年起,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先後對外公佈了3批奶粉新品名單,涉及19家企業,被外界稱為奶粉“國家隊”,當時都對外宣稱“一定會高標準、嚴要求,嚴把原料關、生産關、檢驗關、市場關,確保産品品質安全”。這通常被公眾解讀為“國家隊”産品品質理應高於其他産品。

  但這次不合格企業中,卻也出現了奶粉“國家隊”的蹤影,包括高原之寶、龍丹、飛鶴艾倍特、哈爾濱太子4家乳企。其中有3家是標簽標識錯誤,而白城龍丹2013年10月23日生産的嬰兒配方奶粉(1段)被檢測出阪崎腸桿菌,屬於較高風險産品。

  它們是否會被踢出“國家隊”?記者多次聯繫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但截至發稿時,協會一直沒有作出回應。

  但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從2011年就開始對主流嬰幼兒品牌實行“月月抽檢計劃”,由參與企業自願參加並提供在省會一級城市銷售的主要商超名單,協會委託國家級食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在市場隨機抽樣進行檢測。

  根據協會官網提供的資訊,2014年1-12月,龍丹、古城、飛鶴艾倍特、太子等企業的監測産品“月月檢”結果均顯示為“合格”。

  問題4 國産與進口抽檢頻率不同 有失公允

  國家食藥監總局公佈奶粉名單後,網上消息迅速發酵,出現不少被歪曲的傳播。比如有微網志稱:48批次嬰幼兒奶粉上“黑榜”,奶粉檢出強致癌物黃麴霉毒素。但實際黃麴霉毒素超標的僅有1家。

  類似這種亂給奶粉戴帽子的消息不少。“一些誤讀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都很大”,宋亮認為應把非産品品質問題之外的標簽問題單獨公告。“現在是食品安全的敏感時期,政府任何一個公示都有決定意義,一定要嚴謹公正而且要謹小慎微。”

  中國乳業俱樂部為此還發出了“愛護國産奶粉,維護公平環境”的倡議,建議食藥監總局“對全國所有品牌的奶粉企業每年抽檢2-3次,對出現問題的品牌,找第三方檢測機構再次檢驗確認,然後第二年1-2月公佈結果”。

  對於這份倡議,宋亮認為是有道理的。他説,所有政府抽檢都可在建立第三方檢測機構信用評級制度的前提下,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抽檢,食藥監總局可在此基礎上每年抽檢一次,範圍應涵蓋國內和進口乳粉品牌。

  宋亮説,對國産與進口的抽檢頻率也“有失公允”,國産乳粉檢測頻率過高,而進口奶粉檢測頻率過低,“放過了很多不合格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國內品牌加上外資在國內建廠的品牌共有100個,而純進口品牌有270多個。這次前者抽查了1365個批次,純進口品牌一共只抽了200個批次。換句話説,進口270個品牌每個抽檢不到一次,而國內100個品牌每個抽檢達10多次。”

  問題奶粉可能存在的危害

  1 黃麴霉毒素M1

  黃麴霉毒素M1是一種真菌毒素,其來源一般是由於奶牛攝入被黃麴霉毒素B1污染的飼料,經體內代謝所産生的。嬰幼兒屬於敏感人群,食用黃麴霉毒素M1超標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可能存在較大的健康風險。

  2 阪崎腸桿菌

  阪崎腸桿菌是存在於環境中的一種條件致病菌,可能對0~6月齡嬰兒,尤其是早産兒、出生低體重兒以及免疫力缺陷嬰兒存在較高健康風險。這主要由於企業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産加工過程的環境和設備設施衛生條件。嬰幼兒配方乳粉衝調、放置過程中阪崎腸桿菌有潛在生長的可能,應注意嬰幼兒配方乳粉衝調、放置的有關事項。

  3 菌落總數

  主要反映食品被細菌污染程度及清潔狀態。菌落總數超標説明企業可能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産工藝條件和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或者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産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

  4 硝酸鹽

  硝酸鹽存在於環境、食物與水中,在人體內可能轉化為亞硝胺。亞硝胺存在較高健康風險,其超標原因可能是由於嬰幼兒配方乳粉原料帶入。

  5 營養成分含量指標

  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嬰幼兒配方乳粉中的各類營養成分含量指標是根據我國嬰幼兒發育對營養素的需要量而制定的,長期食用營養成分含量指標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可能對嬰幼兒的生長髮育存在不良影響。

  - 進展

  奶粉召回 乳企應對不一

  對於檢出不合格奶粉的生産企業和進口經銷商,國家食藥監總局表示,已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省食藥監局,責令企業停止生産和銷售,召回不合格産品,徹查問題原因,2家企業吊銷或登出了生産許可證,10家企業仍在停産整頓中。

  新京報記者致電多家上榜乳企,存在安全風險的奶粉,目前基本已停産並完成召回。而存在標簽問題但産品品質達標的企業,有的已經進行了召回,有的則在等食藥監總局的進一步通知。

  問題最大並被吊銷生産許可證的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無疑備受關注。對於奶粉裏檢出超標黃麴霉毒素M1的原因,古城乳業總經理馬永德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是草料中混有發黴的濕草,黃麴霉毒素B1經過牛體內的新陳代謝,形成牛奶時就變成了M1。“我們這裡一些地方比較潮濕,存放乾草的地方通風不太好。”

  據他透露,去年8月,古城問題批次奶粉已採取了停産和召回舉措。這幾個批次的産量較小,每個産品約2噸。召回後,通過産品追溯,古城最終發現造成黃麴霉毒素超標,可能在於幾戶奶農給牛喂食了發黴的草料。“乾草要檢查有沒有發黴,主要是看,説實話也沒有什麼很好的檢測手段。”馬永德認為,黃麴霉毒素M1的控制有一定難度。

  馬永德稱,“山西省政府對古城一下子出了幾個批次的乳粉問題不滿意,已經給出了一個嚴重警告。”據其透露古城暫時不準備再涉足嬰幼兒乳粉,“這塊市場不好做,錢也不好掙,大家還是比較喜歡進口奶粉”。

  飛鶴艾倍特此次是氯營養素雖符合國家標準,但包裝印刷錯誤而上榜。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批印刷錯誤批次的産品已于去年全面收回,並沒有在市面流通。

  若爾蓋高原之寶在官網發佈聲明稱,産品因標簽問題不合格,但不影響産品食用和品質。“此事在2014年發現時,公司已對該批次産品進行了召回處理,省、州食藥局現場指導整改,並於2014年11月4日換發了新的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證。”

  “正登出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産許可證”的湖南長沙亞華乳業有限公司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企業主要是營養素指標與標簽標識不符,原因在於企業更換了産品包裝。客服人員稱,問題批次産品目前仍在售,並沒有召回。

  - 專家説法

  食藥監總局玩真的 行業洗牌或加劇

  2014年以來,國家對國産和進口奶粉進行嚴格管控,出臺了十余條相關規定及措施。而伴隨著新食品安全法的即將落地,嬰幼兒配方乳企或將迎來行業大洗牌。

  山西古城總經理馬永德已經感受到了國家標準的嚴厲。“中國嬰幼兒奶粉企業從開始的300多家到現在的80多家,這次又會有20多家企業出問題”。

  宋亮認為,這次食藥監總局大抽檢在不姑息、不偏袒方面,可以説是三聚氰胺事件以來最嚴厲的一次,“政府這次是下決心要把奶粉問題徹底解決掉”。

  “三聚氰胺後國家都下定決心解決奶粉問題了,但那時候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跟上,職能部門調整和檢測手段都沒有到位。新食品安全法出臺後國家將依法治理,同時也能看到新食品安全法在這48批次産品中已經有所體現。”宋亮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