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區管理圍剿"洋垃圾":園外拆解小作坊頑疾待治
- 發佈時間:2015-03-11 08:13: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時習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一帶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進口廢物拆解市場,一家一戶式的小作坊普遍存在亂排、亂堆、亂填埋、亂焚燒等違法行為,走私“洋垃圾”源源不斷地流入。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國自2005年起正式實施“圈區管理”。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多地採訪了解到,十年來,一些園區通過全過程跟蹤、封閉式管理強化環境約束,解決了部分中小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的小、散、亂問題,通過資源整合建立起一批再生資源工業區。但與此同時,不少園區仍面臨雙重挑戰:部分地區“洋垃圾”拆解小作坊“頑固”存在、“野蠻生長”,入園意願不強;園區內企業“吃不飽”,經營存憂。
“圈區管理”成效顯著防控一體提高資源再生效率
所謂“圈區管理”,是指符合相關技術規範、從事進口廢五金或進口廢汽車壓件集中加工利用,並且有海關檢驗檢疫等口岸監管部門入駐監管的園區,旨在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效率,減少和避免污水、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固體廢物管理處處長張嘉陵説,2005年至今,已通過驗收的“圈區管理”園區有13家,已批准建設尚未通過驗收的有7個。同時,各地根據自身情況,自發建立了若干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園區。
在天津子牙園區,《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司磅員一一登記進口廢物的單位名稱、品名、數量、車次等情況,隨後出具《進口廢物入園通知單》作為企業進口廢物的入園憑證。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湯桂蘭説,所有從天津港來的廢舊機電産品統一到園區進行通關報檢。為防止貨物被轉移到小作坊或非法小企業進行拆解,出園時要檢查“三聯單”,確保監督企業將貨物運到定點單位處理。
在廣東省清遠市華清迴圈經濟園電子垃圾拆解區,記者看到,生産線上的工每人平均戴著口罩進行手工初步拆解,車間內安裝有視頻監控系統和監控資訊平臺。華清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何少銘説,對於拆解加工中産生的少量危險廢物,統一收集後納入危廢儲存庫,嚴防外流,再由企業統一送交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
位於浙江省的台州市金屬資源再生産業園區,採取的則是最為嚴格的封閉式“圈區管理”。園區總指揮葉國智説,設立唯一一個主入口和主出口,實行“固廢入園—各廠區集中加工—成品出園”的運作模式,防止沒有價值和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廢物及洋垃圾入園。
相比于小作坊的隨意生産、排污,圈區集中管理後,企業産生的廢水被納入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産生的不可利用廢物由園區統一收集交給專業的回收處置企業,實現管理、加工、污染的防控一體,既提高了資源再生效率,又實現了污染集中治理。
天津子牙園區的大型公用工程島上,統一建設了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廢棄物處理于一體的節能環保系統。台州金屬再生産業基地配套建設了終極垃圾裂解項目,外部依託濱海污水處理廠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對污水、廢氣、固體統一集中處理。
在清遠華清迴圈經濟園廢舊電線拆解區域,記者看到,幾位工人將廢舊電線電纜放入電線破碎機投料口後,塑膠和銅自動分離,整個過程只産生廢水。廢水由園區統一回收處理後,進入市政污水管網進行深度處理。園區污水處理廠還增設了分子微電解池和上下兩層雨水隔油池。何少銘説,目前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水3000噸,約一半實現了中水回用,主要用於消防供壓、綠化以及園區地面沖洗。
台州市還探索土壤污染修復,償還環境欠債。2008年,台州市路橋區、溫嶺縣對前期無序拆解造成的土壤污染開展修復控制,部分重金屬污染土地已于2012年底達到農用地標準。同時對其他污染地塊實施控制,嚴禁種植可食用作物,控制區塊現已改種非食用經濟作物。廣東貴嶼在兩個村試點土壤修復,修復后土壤中大部分污染物含量有所下降。
園外拆解小作坊“堅挺”一座村莊半壁“工作區”
十年來,各地政府推行“圈區管理”,下了不少功夫。然而,小作坊不斷搬遷呈現隱蔽、分散趨勢,一些地區迴圈産業園區周邊依然小作坊林立,有的村莊甚至一半面積都是拆解場地。這些小作坊或拆解國家禁止進口的廢物,或採用焚燒等落後工藝加工國家批准進口的廢五金、機電等。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天津靜海縣子牙鎮大邀鋪村看到,從村口進入村莊,不見居民居住的小院,主幹道兩旁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場,一家挨著一家,有的門開著,有的院門緊鎖。站在門口向裏看,廢舊電線、電機成堆放在露天院落沒有硬化的地面上,幾個工人坐在固體廢物堆中,用簡單工具手工剝除電線外皮,還有的焚燒一些廢物,冒著黑煙。
與工人交談得知,這些廢物都是進口來的。大邀鋪村被工整地分為廢舊拆解的“工作區”和生活區,“工作區”面積更大一些,主幹道兩邊有大大小小幾十個小作坊,十分壯觀。在一個較大的作坊內,三位工人正在露天點火焚燒作業,氣味刺鼻。他們焚燒的是美國進口的廢鋁製品,通過熔化上面附著的塑膠進行簡單拆解分離。當記者詢問這樣拆解當地環保部門會如何處罰時,其中一位中年男子説:“檢查的時候我們就低調一些,在這裡幹了十多年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而距離村子幾公里外,就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迴圈産業園區——天津子牙迴圈經濟産業區,這裡也是國家級廢舊電子資訊産品回收拆解處理示範基地。園區和天津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當地對進口廢物拆解實行“圈區管理”,對大量小作坊進行了整合,“園區外不允許而且也已經幾乎沒有私開的進口廢物拆解作坊了”。
無獨有偶,廣東清遠華清迴圈經濟園外同樣是廢物拆解小作坊林立。記者驅車進入清遠市清城區龍塘鎮的幾個村落,村道兩旁幾乎全是加工進口廢物的拆解作坊,院內工棚看上去低矮破舊,一些較大的作坊內還有貨車在裝卸廢電線等原料。據當地政府介紹,這裡拆解的主要是廢舊電線和電機,拆解戶約有1000戶,多為家庭式作坊,規模小、拆解技術落後。
清遠市目前建有國家級的華清再生資源基地和市級的“民安”等四個拆解集聚區,清遠市要求電子廢棄物拆解戶今年5月必須全部進入迴圈經濟園區,否則將予以取締關閉。記者近日在龍塘鎮幾個村走訪看到,一些作坊大門虛掩,院內堆放著廢舊電線電纜、電機等,有工人正在用簡易的工具進行手工拆解。
此外,一些地區小作坊還通過不斷搬遷,呈現更加隱蔽、分散的趨勢。廣東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的多名住戶反映,小區居民長期被焚燒電子廢棄物所産生的“毒氣”籠罩,氣味刺鼻,甚至半夜被熏醒。清城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説,不少拆解戶用露天焚燒的方式燒掉塑膠,為躲避環保檢查,一般從淩晨四五點就開始燒,點完火就跑,隱蔽性強,作案時間短,查處難,屢禁不止。
浙江寧波慈溪原來也有很多加工進口廢舊塑膠的小作坊。當地環保部門2014年實施了集中行動。記者近期夜訪了幾個過去小作坊林立的村莊,均未發現拆解場地。當地知情人透露,由於查處嚴,一些拆解作坊不幹了,還有很多搬去了余姚市。
成本高執法難
入園企業“吃不飽”
記者在多地調查了解到,一些個體拆解戶不願進入迴圈産業園區經營,主要原因是入園成本高,強制入園法律依據不足,政府面臨執法困境,同時受制于我國法律對廢家電等原料的進口限制,一些入園企業明顯“吃不飽”。
首先是入園成本高。海關總署緝私局相關負責人説,據他們的調研,目前國內園區普遍存在收費太高的問題,客觀上阻礙了中小企業和小作坊拆解戶等入駐園區。
廣東省貴嶼鎮一些個體拆解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入園60平方米的月租金為2.6萬元,而在自己家做,請幾個工人,沒什麼租金成本。在清遠市龍塘鎮,一位來自四川的個體拆解戶潘先生告訴記者,夫妻倆一年收入4萬多元,現在租用園區約100平方米的場地,年租金5000元,再加上入園後的管理費等要3萬元左右。“現在銅價低,小本經營困難很大。”
天津小邀鋪村的作坊王姓老闆和隔壁的元姓老闆告訴記者,入駐子牙園區買地、上設備要花費上千萬元,即使前期投入拿得出來,但廢舊機電拆解時下行情不好,入園並不掙錢。廣東貴嶼的拆解戶説,當地園區內60平方米的廠房每月租金高達2.6萬元,根本承受不起。
其次,強制入園的法律依據不足。多地園區管委會及政府相關部門表示,強制要求小作坊入園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執法壓力大。為確保今年完成千家拆解戶入園,貴嶼鎮引導幾家小作坊聯合註冊公司,合租場地,先易後難分步推進拆解戶進園生産。貴嶼迴圈經濟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鄭金雄説,由於小作坊主多是本地人,推進入園的壓力落到了村委會頭上。
此外,不少入園企業反映,由於國內回收體系尚不健全,受法律法規對廢舊機電、廢五金、廢塑膠等的限制,一些進口原料不足,企業嚴重“吃不飽”。天津子牙園區內的TCL企業設計年處理廢家電240萬台,2010年只處理了約100萬台。由於廢家電是國家法律禁止進口的類別,目前他們只能依靠國內回收的少量廢家電為加工原料。天津一家木塑製品企業,12條生産線平時也只能開幾條,生産能力白白浪費。
一些企業負責人説,入園前不少企業大量依賴國外固廢原料,一方面由於其品質比國內好,一方面也是體量大,能充分滿足企業的迴圈再生産需要。
TCL等一些企業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禁止廢家電進口除了造成企業“吃不飽”,還給家電出口企業造成一定的負擔。TCL出口一台家電到國外,在國外報廢後就成了“洋廢舊電子産品”,是被我國禁止進口再回收的,但企業出口時須給出口國交納報廢後的處理處置費用,增加了企業出口成本。他們呼籲,根據可再生利用率允許我國的出口家電報廢後被進口回收,這樣不僅能增加企業迴圈利用的原料,也可以節約企業的廢家電處理費用。
嚴打走私綜合治理
加強扶持完善服務
多位園區及企業負責人建議,推進“圈區管理”需要綜合整治,對外應繼續嚴厲打擊走私,對內適當降低園區租金,完善園區服務,同時研究放開資源利用價值高且可有效控制二次污染的廢品進口。
首先,嚴打走私,確保園區廢料來源合法。貴嶼迴圈經濟園區電子産品交易中心的一位個體商戶告訴記者,園區外小作坊的拆解原料多來自走私的“洋垃圾”。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部分走私猖獗的地方,整個村都牽涉其中,存在“保護傘”,應繼續嚴查嚴打。
其次,加大對園區外拆解行為的打擊力度。浙江台州路橋區自2011年以來對露天焚燒、場外拆解等違法行為責任人,發現一個拘留一個,對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情況明顯好轉。鄭金雄認為,場外非法拆解生産對環境危害大,呼籲對園區外的非法拆解行為予以持續高壓打擊。
第三,適當降低園區租金,提供優惠條件吸引拆解戶入園。多位基層執法人員和園區負責人建議,通過宣傳引導、稅收優惠、降低租金等手段打消拆解戶對入園經營的擔憂,還可以將幾個拆解戶整合為一家入園,以提高風險應對能力,減少租金壓力。
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認為,除了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打擊走私和冒用許可證的行為,國家也應對園區有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適當加大補貼,“圈區管理”産生的費用一部分應該由政府來承擔。他説,“企業願意入園、入園後能管理好,再生資源回收産業造成的污染才能真正改觀。”
何少銘説,園區應想企業所想,提供更低廉的原材料和配套服務。同時,政府也應為拆解戶整體搬遷入園做好工作、生活保障,對於暫時不願入園的個體拆解戶提供再就業幫助和指導。
此外,適度放開資源利用價值高且可有效控制二次污染的廢品進口。“很多我國企業生産的産品出口到國外,再回來就變成了禁止進口的洋垃圾。”湯桂蘭説,業內普遍呼籲,對於輪胎、家電、報廢汽車壓塊等限制類産品,可在有條件的園區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