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上世紀80年代末,伴隨著央視春晚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檳榔行進大江南北。而在今年3月,一份來自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關於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再度讓檳榔登上熱搜。
3月15日是這份通知要求停止廣告宣傳的最後截止日。如今,在各大視頻平臺以及網路電商平臺,依然可以零星搜索到早前的廣告視頻。因不少發佈方主動撤下,現在的各類檳榔廣告已經少之又少。一份省級食品行業協會的內部約束通知,何以引發全國關注?業內人士認為,背後是檳榔與健康的多年爭議。
關於檳榔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
檳榔是中國南方多個省份的常見植物和百姓的休閒食品。在檳榔最大的消費省份湖南,人們嚼食檳榔已有數百年曆史,走親訪友、社交應酬、婚慶喜宴、過年過節都少不了檳榔的身影,檳榔在湖南不僅是一種零食,更是一種身份文化的認同,陌生人之間分享檳榔是增進彼此感情的最佳途徑。在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檳榔榜上有名,類別涵蓋既有文化習俗類別項目,也有技藝傳承項目。
然而,伴隨著人們的文化交流以及檳榔銷售企業的線上線下銷售,檳榔開始從傳統的南方省份逐步走向全國,越來越多的人嚼起了這種具有提神功效的“植物口香糖”。
恰恰是檳榔“走四方”伊始,關於檳榔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在支援方看來,檳榔是傳統的食藥材,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在中國,檳榔與益智、砂仁、巴戟並稱為四大南藥。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檳榔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禦瘴癘”。《名醫別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等多種文獻也多有記錄,稱檳榔“可殺肚蟲,醫腳氣”。在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的官方網站上,有著關於檳榔功效的介紹文章,也有關於醫學專家提出的檳榔入藥的理論文章。
然而,儘管在這些科普和理論文章中都提出,過度過量嚼食檳榔有損健康,而在檳榔産品包裝上也有相關提示,卻依然抵擋不住反對檳榔的聲音。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一直站在反對檳榔的第一線。2018年,該院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接診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患者大幅增長,2608例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口腔疾病,臨床上表現為口乾、灼痛、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癌前狀態。而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周剛教授的統計顯示:2016年,該院接診此類患者1119例;2017年,接診1489例。病歷顯示,患者年齡集中在20歲~30歲,最年輕的患者才16歲,均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從咀嚼檳榔到發病,時間最短的才兩三個月。
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檳榔説“不”
據新華社今年2月26日的報道,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在2017年公佈致癌物清單時,已將檳榔果列入一級致癌物。該文指出,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中專門提出,在有咀嚼檳榔習慣的地區,以長期咀嚼檳榔對口腔健康的危害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和口腔健康檢查,促進牙周、口腔黏膜病變等疾病早診早治。
而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檳榔説“不”:2009年10月,來自10個國家的30位科學家重新評估了包括檳榔在內的藥物致癌性,再一次確認,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檳榔可導致癌症。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把檳榔列為與煙草一樣的一級致癌物“黑名單”。
此次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佈停止廣告宣傳的3月7日,恰逢全國兩會,長期關注檳榔危害的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口腔醫院院長邊專教授曾在多個場合呼籲:要像控煙一樣控制檳榔的銷售和食用,提高人們對嚼食檳榔危害的認識。他認為,僅僅叫停檳榔宣傳仍然不夠,需要對“檳榔銷售立法”,今年兩會上,他再次帶去了這項建議。
邊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建議對檳榔立法,是防止檳榔在日後成為隱患,檳榔致癌物極強!邊專表示,他的建議引起許多代表的共鳴,不少代表與他聯名共同提出建議。邊專認為,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的舉措是一種行業自律,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相關部門站出來,從普及知識到立法管理,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控制檳榔對國民健康所産生的危害。
規範檳榔市場任重道遠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的數據,全球檳榔收穫面積逐漸增長,2013年比1961年增長了3.2倍。印度檳榔最多,佔全球檳榔收穫面積近一半,其次是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居第四位。
位於海南文昌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曾發佈研究稱,全世界每年有5%(3.5億~4億)的人嚼食檳榔,各大生産國也是主要的消費國。目前,世界所産的檳榔除小部分經簡單加工製成檳榔咀嚼食品外,大多食用檳榔鮮果,印度和中國台灣是世界檳榔鮮果的最大消費地。截至目前,全國檳榔産業年産值達到400億元。
“目前檳榔産業還處於快速發展期。”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湖南口味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陳義參加論壇時提到,目前檳榔産業年均增速超過30%,未來這個行業至少將達到千億元級的市場容量。
在極力呼籲重視檳榔所帶來健康問題的專家看來,規範檳榔市場的道路在叫停廣告宣傳的一紙通知之下,依然任重道遠。(張翀)
(責任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