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病情比較隱匿且發展相對緩慢,丙型肝炎常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臟病醫院副院長、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丙肝慢性化、纖維化比例非常高,如果患者特別是中老年患者不加以重視,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造成嚴重的後果,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臟病醫院副院長、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
預防丙肝要早篩查 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據了解,B型肝炎和丙肝是最主要的兩種病毒性肝炎類型,佔肝炎總死亡率超過90%。其中我國丙肝發病逐年上升,流行病學數據顯示,0-59歲年齡段的感染率為0.43%。“這些發病人群中,高危群體佔比較高,例如靜脈注射吸毒者、艾滋病感染者、血液透析患者以及乙型重疊感染患者等。”高志良介紹。
丙肝患者感染後症狀隱匿,常常被忽視,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有可能演變為肝硬化、肝癌,甚至導致死亡。高志良提醒,“日常生活中要警惕丙肝的隱匿性,通過丙肝的早期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首先,靜脈注射吸毒者、艾滋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要主動地、定期地進行丙肝篩查。其次,對於特定的人群,例如術前的患者,醫院要進行丙肝篩查,一旦發現為陽性,通過醫院一整套的診療流程對患者進行專科治療。再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議在普通體檢人群中增加丙肝篩查。這樣的話,可以明顯提高丙肝的發現率,這是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
高志良介紹,一旦發現患了丙肝,想要阻止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唯一方法就是清除丙肝病毒,應該儘快到正規的醫院就診。
藥物創新為丙肝及肝硬化治療帶來新選擇
據了解,丙肝患者有多種基因分型,並且具有明顯的地域和人群差異。我國主要以1b型為主,其他類型的相對較少。當然對於一部分特殊丙肝群體,可能會重疊兩種基因分型,或者存在一些檢測不到的基因類型。
高志良表示,過去丙肝的主要治療方式需要對患者進行基因分型,然後再根據分型進行藥物治療。除此之外,患者還需要做多項檢測,例如血常規、甲狀腺功能、自身免疫性抗體、眼底檢查、肺部檢查等,基本上每個月要復查一次,非常消耗患者的精力,而且過去的辦法療程長且不良反應較多,對於很多患者來説並不適合。
近年來,藥物的創新發展為丙肝治療帶來新的選擇,尤其是泛基因型藥物問世為患者提供很大的幫助。“目前,我們可以不必檢測丙肝患者的基因類型,就能通過泛基因型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相比于傳統療法,泛基因型藥物的DDI,即藥物相互作用比較少,另外需要的檢測也相對較少,基本上只需治療之前查一次丙肝病毒的量,治療後三個月再查一次即可,越來越簡單。”高志良介紹,對於基層來説,部分醫院還很難做到對患者進行基因分型,泛基因型藥物的問世,可以早期診斷、就地治療,為推動我國分級診療、實現“大病不出縣”目標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國最近上市的口服DAA藥物便是泛基因型丙肝治療藥物,同時也是一款新的直接抗病毒藥物,也適用於肝硬化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責任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