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連續保持增長,至2016年總規模已超千億元。然而,“海淘”、跨境購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與實惠的同時,部分不能保障品質的商品或假劣商品也通過這種渠道流入到市場,損害消費權益。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給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引發維權難。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肖錦陽律師指出,跨境維權受到諸多限制,比如費用問題、時間和成本問題、適用法律不清晰等,索賠難度大。“因境內外商品的品質標準不一,跨境商品在尺寸樣式等方面也與國內商品存在偏差”。
案例 海淘商品不提供證書疑似假貨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6年跨境網購投訴佔比有明顯上升,2016年投訴佔比達11.52%,遠超2015年的投訴佔比7.53%。其中,疑似售假、發貨慢、客戶服務等成為跨境網購的重點投訴問題。
國內消費者陳小姐稱,去年12月8日,她在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購買施華洛世奇V形項鍊。隨後於12月13日收到貨,但陳小姐發現盒子裏沒有任何商品清單,也沒有證書和保修書,懷疑是假貨,申請退款,可商家不予退貨退款。
對此,豐趣海淘反饋稱,該平臺已第一時間提供出廠證明以及採購證明,以此證明商品為正品。但“因商品詳情明確標示不支援7天無理由退貨,故無法同意消費者退貨退款的要求”。
廣州謝先生去年在某平臺海淘了一款外國品牌手錶。幾天后,手錶被快遞送到,經檢查,確認是正品行貨後,謝先生確認簽收了。誰知,過了僅僅一個月,手錶就出現故障。
隨後,謝先生與該海淘賣家聯繫,卻被告知,賣家只負責購買産品,並不負責為其退貨、維修等售後服務。賣家還告知謝先生,手錶是正品行貨,可以到該品牌的國內維修點維修,但謝先生要承擔維修全部的費用。對此謝先生表示不能接受,手錶還在保修期內,遂起爭執糾紛。
據業內稱,目前不少所謂海淘、代購、跨境購的商品品質和品牌魚龍混雜,不少産品實質可能是商店從不正規渠道獲得的不合規商品。
一位不願具名的紐西蘭代購者表示,目前面向中國市場的代購生態圈在急劇惡化,各式各樣的人涌入該行業。“做假貨的來了,無論國外有什麼産品,它們都能生産出來,而且保證從外觀上看一模一樣。産品價格低廉,快遞及時迅速,還貼心地提供採購小票。”
有跨境電商平臺表示,平臺上進駐有很多商戶,也有自己直營的店家,但大多數商家無法拿到其售賣的所有商品的品牌直接授權,有些品牌還比較排斥和電商渠道直接聯繫。故此,這些跨境電商平臺上的商戶,往往採用去當地的市場直接購買的模式備貨,但這種情況往往也最容易購買到當地的假貨。
事實上,消費者在海淘、跨境購過程遭遇假冒偽劣品的投訴近年來呈現直現上升趨勢。據廣東省消協最新發佈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省共收到消費者投訴300宗,較去年同期上升4.90%,家用電器、網際網路服務類、日用商品投訴量分列前三。其中,有關團購服務、“海淘”商品等熱門網路消費領域的投訴呈上升趨勢。
分析 海淘維權難度大退貨難且責任認定不清
目前國內消費者一旦發生海淘糾紛,在維權方面遭遇較多難點。
消委會解釋,維權難點在於,一是調查取證困難。電子證據具有較容易被篡改、時效性較大等特點,消費者需要維權時往往難以掌握直接證據,且代購商家亦可以利用己方的技術優勢對電子交易情況進行處理。二是侵權責任難定;因所購商品一般産自境外,對其品質鑒定、計量標準等無法進行統一,且商家均使用網路平臺賬號甚至交際軟體賬號等與消費者進行交流,難以確定商家身份情況。三是法院管轄不明。由於網路的開放性,具體的代購行為可能涉及多個國家或地區,管轄權的認定等進一步加大了消費者維權的成本。
“跨境維權受到諸多限制,比如費用問題、時間和成本問題、適用法律不清晰等,索賠難度大。因境內外商品的品質標準不一,跨境商品在尺寸樣式等方面與國內商品存在偏差。”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肖錦陽律師指出,跨境商品多數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且大部分商品不享有“三包”服務,一旦商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很難享受退換貨等售後保障權利。
肖律師進一步指出,跨境維權不僅涉及國內法,還更多地涉及國際私法和國際公約。目前,針對海外代購這類“涉外”交易還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
那麼,消費者在海淘或跨境購時,如何有效保護自我?對此,肖錦陽律師表示,在購買商品時應注意保留聊天記錄、照片等依據,買到有問題的商品及時和賣家或者代購電商平臺交涉。
他同時提醒消費者:消費者在選擇跨境商品時應理性消費。一是對自己選購商品作全面了解,包括商品的名稱、種類、型號、包裝、價格差異。二是儘量選擇線上有正規平臺且信譽好的電商。三要注意自己所購物品是否被允許入境,四要注意雙幣種或多幣種信用卡在海外網站購物時無需密碼即可支付,消費者應謹慎保管自己的信用卡資訊,避免資訊被洩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