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打車難、打車軟體亂加價等問題,上海監管部門緊急叫停了滴滴的加價功能。2月1日起,沒有加價功能的滴滴打車軟體已經在滬上線。網民稱,打車軟體亂加價導致打車越來越難,動態加價表面看是市場行為,實則存在較為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問題,侵害了消費者權益。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運營企業也需要在完善軟體功能上下工夫。
“平價”打車越來越難
打車難漸成“大概率”事件,不少網民對此感觸頗深。網民“聽楊姐説”抱怨説,今年春節前幾天,連續三天在北京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無論是滴滴快車、順風車、滴滴上的計程車,甚至神州專車,都是加價幾倍,仍然沒有人接單。
還有網民指出,即便在平常的工作日裏,想坐“平價”滴滴也是越來越難。網民“雨柔”説,用滴滴打車的等待時間比以前更長了,動態調價後,專車、快車價格是以前的一倍甚至更多,在滴滴平臺上呼叫計程車也需要加價。
一些網民表示,在加價模式下,司機“挑活”現象嚴重,車輛空駛率明顯提高,浪費了資源。網民“楚天皓月0713”認為,司機知道用戶可以多次選擇加價,於是選擇不接不加價的單子,這個規則的結果是,乘客反覆加價才能叫到車,資訊不對稱由此而生。
動態加價須合理限制
有網民認為,打車軟體動態加價是市場經濟規律使然。網民“小欣”説,任何想要出行的用戶都會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理性判斷。用戶與司機雙方會在衡量後各取所需,滿足市場規律,所以動態加價的出現也是必然。
不過,更多的網民認為,在尊重市場配置資源要素規律的同時,應對加價設置上限,讓市場之手與行政之手有機結合,不要因資訊不對稱使打車軟體成為“趁火打劫”的工具。
網民“李俊慧”説,在利益驅使下,專車平臺濫用動態調價機制擴張收入來源的概率將大幅激增。如果保留“動態調價機制”但不限定加價幅度上限,那麼加價機制勢必會讓乘客成為平臺及司機“刀板上的魚肉”。從保障乘客利益考慮,監管部門應對平臺應用“動態加價機制”加以合理限制,尤其在異常氣象狀況下,嚴禁應用“動態加價”或限制加價幅度,在出行高峰時段,嚴格把握加價時長等,避免形成新的不公平交易條件。
網民“艾川”認為,監管部門還應在以下方面行使好監督責任:企業是否利用壟斷地位侵害競爭者和消費者權益,網約車價格及服務是否存在欺詐,提高網約車糾紛處理水準等。(記者 于璐 整理)
(責任編輯:毛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