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暨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6月14日在京舉辦。中國食品安全論壇為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活動之一,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嘉賓圍繞宣傳周主題演講,並有多個分論壇活動。圖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監三司副司長杜曉曦發表演講。
6月14日,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京召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監三司副司長杜曉曦在主題為“風險交流與食品安全”的分論壇上表示,風險交流就是各利益相關方圍繞食品安全風險及其相關因素交換資訊、意見和看法的過程,它是國際社會公認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也是促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的風險交流工作已經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但依然處於起步階段,在制度機制、人員隊伍、方式手段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此,杜曉曦表示,做好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首先需要強化專業性,尊重科學,既要強調準確也要全面,承認科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其次也需要強化敏感性,堅持及時有效,將正確的資訊以易於接受的方式和渠道傳遞出去,保持對各類風險資訊的高度敏銳觀察力,重點關注突發事件、媒體熱點和國際動態早發現、早處理、引導引導,做到狠抓“打早打小”,避免“拖晚拖大”;第三,還要強化常態性,堅持預警“細水長流潤物無聲”,注重行業、企業、媒體、公眾等各利益相關方參與,以坦誠、平等、開放、透明的胸懷逐步構建資訊信譽,促進形成共識。
以下是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首先非常高興我受我們食監三司的司長王宏司長的委託來論壇和大家交流和介紹一下,這幾年和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我們打算怎麼做。
本屆論壇將“風險交流與食品安全”作為兩個主題之一,充分説明風險交流的重要性。風險交流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框架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國際社會公認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是促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重要措施。新公佈的《食品安全法》專門增加了對風險交流主體、原則、內容和形式的規定,標誌著風險交流工作在中國納入了法制化軌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以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將其作為整個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開展了大量工作。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認識、做法和今後的一些考慮。
簡單來講,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就是各利益相關方圍繞食品安全風險及其相關因素交換資訊、意見和看法的過程。這裡首先是,“各利益相關方”包括監管者、生産經營者、消費者、行業組織、媒體及其他主體,單憑某一方努力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其次,交流的實質強調資訊、意見和看法的雙向交換,而不僅僅是告知、傳達,交換意味著“有來有往”,要把我掌握的資訊告訴你,然後聽取你的意見看法,接下來我還要做出回應,形成良性互動。第三,交流強調“過程”,從發現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的全過程進行交流,而不是僅僅交流最終結果。風險交流遵循科學客觀、公開透明、及時有效,多方參與的原則。充分的風險交流有利於科學理解風險資訊,有利於提高監管部門公信力和消費者信心,有利於促進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有利於推動食品産業健康發展。
我們從風險交流的內涵出發,抓住風險交流的三個關鍵詞,把握四個原則,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第一,夯實基礎,健全機制。一是組建了總局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專家組和風險預警專家庫,形成國家和省級局、行政部門和技術機構之間的聯絡員機制,建立了基於網路和微信的實時電子溝通平臺。二是在《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中增加風險交流相關內容,起草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規範,從交流原則、內容、形式、機制等方面細化《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目前正在部分省份進行試點。三是與40余家國家級行業組織建立溝通聯繫機制,定期互相通報風險資訊,及時聽取意見建議,共同發現和解決問題隱患。同時,探索建立大型食品企業風險交流機制,即時共用風險資訊,及早研究風險防控措施。四是組織權威機構和專家編寫風險,交流預警系列基礎性資料,包括風險交流理論、國外制度研究、國內案例彙編等,組織翻譯了世界衛生組織(WTO)《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指南》。五是持續開展人員培訓,邀請WHO、歐盟、國際食品資訊委員會(IFIC)、法國等國外和國內權威專家對全系統進行風險交流培訓。
第二,拓展渠道,豐富形式。一是在總局設置“食品安全交流預警”和“食品抽檢資訊”專欄,及時發佈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風險解讀,每週公佈食品抽檢資訊,引導公眾科學理性消費,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提升全國社會食品安全意識。二是編織《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由專業機構和權威專家執筆,匯聚科技界共識,及時對媒體熱點、社會關切等進行科學解讀,目前已在總局官網公佈近40期。三是創新風險交流載體形式,針對食品安全風險類型和不同防範要點製作10余部動漫短視頻,其中包括與WHO聯合製作《食品安全五要點》短視頻,通過網路、微網志、微信等和鐵路站車等進行線上線下廣泛傳播。四是與報紙、期刊和新媒體合作建立風險預警交流專欄,及時登載和推送食品安全資訊,組織風險交流主體徵文活動,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五是組織召開媒體通氣會,主動向媒體介紹我們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媒體關係。組織針對媒體的專題培訓,提高媒體對食品安全的科學認知水準。六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國際食品安全大會設立專題、舉辦風險交流國際研討會等形式,搭建國內外同行交流平臺,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介紹我國的工作進展,同時與WHO、歐盟食品安全局、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等進行深入合作。
第三,科學預警,重在預防。一是針對不同風險因素,不同時令節氣,不同食品品種、不同業態形式研究發佈相應的風險警示、提示和消費提示,指導廣大消費者和食品生産經營者採取有效措施,科學防範食品安全風險。二是組織開展國內外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對比和預警系統建設、風險模型開發等研究,為風險預警工作夯實科學基礎。三是建立行業食品安全風險資訊收集機制,通過行業協會向會員企業收集行業內的風險資訊,定期匯總分析向總局報告,遇有突發事件,也可以隨時報告。四是強化突發事件預警交流,穩妥應對乳品硫氰酸鹽、紅肉致癌、兒童體內抗生素等事件,正面引導輿情,避免不利炒作。此外,還加強與衛生、質檢等部門的合作聯繫,簽署食品安全合作框架,建立順暢的銜接機制。
總的來説,風險交流工作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制度機制、人員隊伍,方式手段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我們還有自己的國情,整個社會食品安全風險認知水準不高,食品安全話題熱度高、傳播快、辨識難、易發酵,與此同時,食品生産經營誠信體系尚不完善、食品産業發展尚不平衡。“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日常基本消費品,老百姓關心食品就是關心自己,關心食品安全就是關心自身的健康。面對當前形勢,下一步我們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將堅持以科學為準繩,以維護公眾飲食安全為根本出發點,強化交流預警的專業性、敏感性和常態性。
強化專業性,就是尊重科學,既要強調準確,也要全面,承認科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推動《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規定的貫徹落實,抓好總局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交流工作規範的貫徹事實,逐步健全專家智庫。加快建立省、市、縣三級工作體系、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體系,督促指導技術機構確定專業科室開展工作。加強風險預警交流效果的評估。好的風險交流不僅是平息了某個輿情熱點事件,而是讓各方對風險的認知達成共識,不會因為同類事件再有錯誤的認識,儘量減少或避免冷飯熱炒。
強化敏感性,就是堅持及時有效,將正確的資訊以易於接受的方式和渠道傳遞出去,保持對各類風險資訊的高度敏銳,重點關注突發事件、媒體熱點和國際動態,早發現、早處理、早引導,狠抓“打早打小”,避免“拖晚拖大”。我們將探索建立來自部門、企業、行業、檢驗機構、輿情等多元風險數據收集、分析、研判機制。逐步事實預警模型,智慧分析和專家研判相結合的風險會商機制。繼續推動行業食品安全風險資訊收集、大型企業風險交流等工作。鼓勵各地建立本區域的風險資訊收集機制、鼓勵創新、重在有效,盡可能拓寬風險資訊的收集渠道。特別是對輿情資訊保持高度敏感,第一時間處理,加強區域協商合作,加強風險解讀和輿論引導。
強化常態性,就是堅持交流預警細水長流,潤物無聲,注重行業、企業、媒體、公眾等各利益相關方參與,以坦誠、平等、開放、透明的胸懷逐步構建信任和信譽,促進形成共識。繼續拓展交流渠道和形式,不斷開發新的風險交流載體,對已有載體加大推廣傳播力度。組織開展公眾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調查,逐步擴大調查區域和人群範圍,了解掌握公眾風險認知水準和變化情況,為開展針對性交流提供科學依據。加強交流預警的基礎性研究,探索高校相關學科專業和專門人才建設。強化預警交流國際合作,主動設置合作議程,充分應用合作成果。
以上是我們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今後的一些考慮。我們也認識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多元主體如何發揮各自作用、形成協同優勢,是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期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借此場合,希望大家能夠行動起來,想出更好的辦法,拿出更多的舉措,希望行業企業、技術機構、各位專家和媒體朋友與我們一起加強研究、積極探索,共同開創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金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