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網店強勢來襲 傳統百貨業遇“生死劫”

  • 發佈時間:2015-06-16 00:29:3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曾經作為零售業主體的傳統百貨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北京、天津、山東、安徽等地已出現“閉店潮”。

  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貨已經感受到陣陣涼意。今年一季度,王府井實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9%。繼去年7月份關閉湛江門店後,2014年底株洲王府井百貨100%股權以1030.11萬元掛牌出售,戰線正在不斷收縮。

  數據顯示,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101家百貨業企業,其營業面積去年同比減少1619.65萬平方米,相當於減少了81個西單大悅城同等面積的商場。

  難掩頹勢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説,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101家會員企業年度經營統計顯示,2014年除銷售額同比增長外,其餘各項指標均為負數,特別是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總額跌幅都超過了15%,進一步佐證了百貨零售企業2014年嚴峻的經營現狀。

  傳統百貨業的衰落在天津和平路“金街”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這條長近兩公里的步行街上看到,有不少傳統百貨商城已經清理關閉,“旺鋪招租”的招牌在這條街上多處可以看到。

  津樂匯的閉店是這其中最鮮明的代表。記者從津樂匯內部流出的一份“告員工通知書”上看到,天津津樂匯百貨閉店後將不再開業。在津樂匯之前,經營了近10年的天津遠東百貨3月1日閉店;始建於1926年的天津百貨大樓則在更早些時候經營陷入困境並退出股市,被山東振華集團收購60%股權。

  除了國有傳統百貨業經營愈加艱難,國外百貨業在國內也體現出水土不服的跡象。近幾年,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旗下百盛,在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地多家門店已經關閉。

  記者在濟南實地探訪了解到,濟南百盛原總營業面積約4萬平方米,儘管一開始定位於中高端品牌,但其體量小的“天生不足”,使得商場內的一線大品牌數量較少,同時缺乏特色,少有的餐飲、休閒等業態也成為“雞肋”,消費者可逛的地方不多,導致開業以來一直人氣不旺。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百盛去年在濟南黯然退場,取而代之的是目前正在裝修的兒童主題式綜合體,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開門迎客。日本伊都錦集團曾在國內開設多個伊都錦商廈,不過迫於經營壓力,位於大連、青島、天津、哈爾濱的商廈已經先後關閉。

  網店衝擊

  是什麼原因讓傳統百貨業走上下坡路?網路購物漸成常態化,電子商務直接衝擊傳統百貨業,是原因之一。

  2014年天貓“雙十一”網購節,一天的成交總額最終實現571.12億元,其中僅移動端交易額就達到243億元,物流訂單2.78億元。這樣驚人的銷售數據是傳統百貨業所難以達到的。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説,網際網路使資訊的傳遞、蒐集整理更加方便快捷,從而節省搜尋成本。不僅是傳統商業,其他一切資訊成本比較高的傳統産業都會受到影響。網購的選購方便、價格親民、海量産品為購物提供了全新的體驗,這些都是傳統百貨業難以企及的。

  北京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顏艷春認為,傳統百貨業專注于實體店去跟淘寶、京東這類電商抗衡,這是在拿自己的弱項硬拼別人的長處。

  另一個原因是,傳統百貨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市民消費選擇餘地越來越大。北京朗姿服裝股份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王國祥分析,近幾年百貨業增長速度放緩主要因素是由於消費業態增多,分流了一部分市場。“現在很多商場裏的品牌都差不多,去哪家都一樣,有點‘千店一面’。”

  在濟南百盛百貨周邊幾百米範圍內,就聚集有恒隆廣場、世貿廣場、貴和商廈、銀座商城等多個大型商場,且大多為集購物、餐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大型購物中心,市場競爭激烈。

  銀座百貨總經理鄭良玉説,目前很多百貨商場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嚴重,商品定位不準確,服務不到位,成為阻礙發展的主要原因。同時,人員工資、水電費、裝修成本等都在上升,百貨企業利潤空間逐步減小。缺乏特色導致利潤微薄,再加上成本上漲,傳統百貨業陷入了惡性迴圈的怪圈。

  第三個原因是,傳統百貨業在過去往往居於消費市場主導地位,尤其是一些地方的百貨商場多為國有商業集團經營,對來自市場的壓力感受不明顯,轉型步伐較慢,嚴重滯後於新興消費載體。

  例如,位於王府井大街的王府井百貨近年來並未通過大量增加停車位而增強消費體驗,沒有停車位使其幾乎只能吸引在王府井大街旅遊的散客。《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現場注意到,不僅店內消費者數量遠不及幾百米處的東方新天地這一綜合商場,而且多數消費者並非本地消費者。一位來自福建龍岩的遊客表示,走進王府井百貨只是因為在附近旅遊時過來“參觀一下”。

  此外,諸如改制不徹底等原因也影響到了百貨商場的正常發展。

  連鎖反應

  目前,全國各地傳統百貨業出現的“閉店潮”在多地零零散散地發生。東部沿海城市由於市場競爭相對激烈,發生的頻率更高,而在二三線市場這一問題還不算太突出。

  專家提醒,應當警惕“閉店潮”長期可能會引發的上游供應鏈以及房租拖欠帶來的連鎖反應。目前各地方應儘快對當地百貨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可以按面臨閉店風險的等級進行劃分。對於經營不錯但流動資金緊張的可以適當支援。對於可能引發商業合同糾紛的提前介入,可以考慮對抵押商品進行保全。此外還應妥善處理會員卡、預售卡等,避免傷及顧客。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其101家會員單位在2014年的從業人員平均數為21.46萬人,比2013年的22.73萬人減少了5.56%。一些百貨業在經營難以維繫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辭退員工,補償標準令員工不滿的情形並不鮮見。

  專家提醒,各地政府應與摸底了解到的經營不善百貨商場及時溝通,對其員工或者由新商場接手,或者安排到連鎖百貨自身的其他門店。

  瑞銀證券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認為,在他們跟蹤的58家零售行業公司中,6年至10年及10年以上店齡的並不多,加起來不到40家,但是他們卻貢獻了逾六成的收入。這表明整個行業基本上依靠幾家老店在支撐,而不是靠新店實現增長。

  新店成長遇難題與當前商場租金較高有較大關聯。專家提醒,政府在享受到房地産市場發展紅利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房地産市場對其他行業,尤其是傳統百貨業的擠出效應。警惕房地産市場過熱帶來的社會整體風險,妥善處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