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主力消費者需求産生錯位 傳統百貨業告急
- 發佈時間:2015-03-13 03:34:45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時習
從2012年便出現的中國百貨關店潮在2015年愈演愈烈。繼接連關掉勁松店、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門店4家門店後,4月1日起,華堂右安門店也將正式停止營業。同時,英國瑪莎百貨宣佈,公司計劃8月前關閉上海的5家門店。
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大型連鎖百貨已經關店和明確將要關店的數量已達到38家,2015年開年,天津、北京等地都有百貨宣佈歇業。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新興消費需求的錯位、電商衝擊等因素下,這股關店潮還將繼續在傳統百貨業持續,調整、升級和轉型,無疑成為存活下來的必由之路。
如何存活
在百貨業關門歇業的同時,一批新興購物中心誕生並開業。
去年11月29日,北京第三座萬達廣場_通州萬達廣場開業,在給通州帶來巨量的商業供給同時,萬達廣場也帶給通州居民更前端的消費體驗。據了解,開業的萬達廣場為通州引入200多知名品牌,其中不乏首次進入通州的國際二三線品牌。
日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讓各大項目摩拳擦掌、紛紛改良。老牌百貨貴友大廈從2014年初引入通州首家星巴克開始,又引入大嘴猴等年輕品牌,對其一直以來以中老年業態為主的品牌進行調整,迎合年輕時尚人群的需求;京通羅斯福廣場雖然早萬達廣場兩個月開業,但是其在招商階段,已經考慮到了競爭對手的入駐品牌,差異化的招商,並以佔比70%兒童業態和餐飲為主力,營造周邊社區的鄰里中心;距離萬達最近的華聯BHGmall,從去年底開始了業態的大幅調整,引入了海底撈等餐飲品牌,調整完畢後,餐飲和兒童業態佔比將達到近70%。
無論是傳統百貨本身定位的錯位還是新興商場以及電商的衝擊,百貨業的頹勢在未來還將繼續上演。在業內人士看來,曾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一度紅火的大型百貨商店,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將面臨改變。如果百貨公司能借助電子商務等新興手段或自身調整升級延續品牌優勢,或許還能重返青春,但在此之前,整個行業的洗牌還將持續。
關店潮持續
“閉店感恩”的醒目海報、鋪滿各個樓層的“3折”“5折”黃色促銷廣告,已經開業7年多的右安門華堂店即將與它的新老顧客告別。
在過去一年時間裏,華堂商場已經相繼關閉了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門店。右安門店停業後,華堂商場在京的店面只剩下亞運村店、十里堡店、大興店、豐臺店和三里屯食品館。對於這些店面,華堂方面表示將加大對現有店舖的投資改造。馬上就要召開年度供應商大會,屆時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調整計劃或將公佈。
無獨有偶,據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産研究中心發現,繼2014年之後,2015年春節後,百貨歇業持續。其中,關店數量最多的百貨品牌為百盛百貨、瑪莎百貨,各為5家;其次,為伊藤洋華堂,關店數量為4家,而王府井百貨、中都百貨、NOVO百貨、寶萊百貨,尚泰百貨等百貨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均有關店現象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關店現象最嚴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杭州、常州和青島。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産研究中心發現,在近一年多百貨業態關閉的門店中,外資百貨企業佔比57.89%,內資百貨企業佔比42.11%。沿海或外資百貨進入較早的城市關店數量會更多。
與需求錯位
如果説,國內百貨業是在電商的巨大衝擊和經濟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整體發展不佳,外資百貨則更容易因為不能很好把握國內消費者心理、産品定位、商業模式等面臨失敗結果。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認為,這跟中國百貨業的競爭焦點發生變化有關係,“如果説在早期,百貨業態的競爭焦點在於貨品的豐富度,現在,競爭焦點已經轉變為誰更懂市場和消費者。”
索珊認為,沿海城市以及經濟更發達的城市中,消費者的購買力以及接受國內外新品牌的態度和敢於嘗鮮的性格,對於全球百貨業都意味著無窮的新商機。但作為硬幣的另一面,這些城市的消費也更容易外溢。
相比內地城市,這些城市的消費者需求發生了更大變化。過去消費者將百貨公司當作生活方式的教科書,但現在他們只將它看作一個生活場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們聚友、購物、休閒的綜合需求,並在功能業態豐富性、空間體驗感、服務完備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遺憾的是,百貨仍然是一個更重視商場本質即“賣東西”的場所。
換言之,百貨公司與當下主力消費者的需求已經産生了錯位,讓消費者漸漸疏遠了百貨公司。這種錯位在沿海及經濟發達城市中表現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