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原奶高價將長期存在?乳業三大誤解該如何破

  • 發佈時間:2015-07-07 07:5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宋亮  責任編輯:金瀟

  - 食界觀察

  近日,媒體在北京、山東、陜西等多地又發現,由於原奶價格低迷,傾倒鮮奶、賣牛宰殺現象仍在持續。當前中國乳業所處的環境複雜,不確定性影響因素較多,容易引起相關問題及形勢的誤判,從而危及産業長期發展。

  在筆者看來,奶牛養殖目前存在三大誤解。

  ●第一個誤解:當前殺牛倒奶是落後産能淘汰的結果。

  從2014年下半年,河北、山東等地出現較嚴重倒奶殺牛現象,並蔓延到其他省份。有人稱這是市場條件下,對落後産能淘汰的結果。由於中國散養比重高,為提升養殖規模化程度,適當淘汰落後産能是有必要的,但實際情況不儘然。

  目前國內養殖主體不再是落後的散戶,而是已形成規模的經營主體。2008年後,散戶養殖淘汰加快,2013年更是大批退出市場。目前,國內散戶養殖比重不超過10%,大多數殺牛倒奶的是規模在幾百頭到千頭左右的中小規模養殖主體,佔目前中國奶牛養殖的70%。另外,近兩年國內奶牛養殖及原奶品質均有明顯提高。據奶業協會統計,2014年國內奶牛養殖平均體細胞為387.15千個/毫升,比2009年下降35.9%,平均乳脂肪率及平均蛋白率比2009年分別上升2.2%和1%。

  可見,殺牛倒奶並非是對落後産能的淘汰。由於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過快接軌,使得國際原奶供求及價格與國內形成聯動,進口奶粉價格暴漲暴跌,嚴重影響國內原奶正常的市場供求關係,造成持續的殺牛倒奶。

  ●第二個誤解:中國原奶的高價格將長期存在。

  2008年前中國原奶價格總體低於國際平均,但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落後,養殖加工利益矛盾突出,隨著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傳統小農養殖體系完全被瓦解,由此開啟中國奶牛養殖轉型之路。

  事實上,近年國內原奶價格高漲並高於國際,表現為飼料、人工成本上漲帶來的。但根本原因一是向規模化轉型引起的産業鏈“系統性”成本高,配套的優質飼料供應、全網覆蓋的防疫、自繁配種體系等沒有形成很好規模,佈局結構不合理,在發展速度上滯後於規模養殖,規模化牧場管理水準低,相關人才缺乏;二是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等産業組織模式發展滯後,養殖抗風險能力差。

  中國奶牛養殖成本不可能像自然資源豐富國家那麼低,但配套設施完善起來,建立起以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為主的中國奶牛養殖,原奶價格未來在國際上就具備一定競爭優勢。像現代牧業為提升高蛋白牧草自給率,在安徽三河等地區種植苜蓿草10萬多畝,未來養殖平均成本比目前至少下降20%,奶價可與歐盟平均價格相當。

  ●第三個誤解:貿易自由化必然犧牲奶牛養殖為代價。

  國家加快更廣泛的自貿協定簽署及自貿區建立,推動對外貿易的深入發展。在此背景下,國外大量低價乳品必將進入中國市場,並對國內奶牛養殖業造成衝擊。有人論斷,為國家宏觀戰略利益,有必要犧牲奶牛養殖産業利益為代價。

  其實,通過提升産品標準,調整結構,可規避乳品進口對國內奶牛養殖的影響。過去20年裏,中國建立起以常溫為主的産品結構,並在原料標準中為大包原料奶粉使用降低門檻,這是造成近幾年進口原料對國內衝擊較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現行的産品標準有很大修訂空間,在不違反WTO原則下,加快修訂,引導國內、國外乳資源在不同産品結構中扮演不同角色,一方面可保障國內消費需求,保持市場開放;另一方面能保護國內奶牛養殖産業。

  而在貿易自由化條件下,國外乳品價格的低廉,迫使國內養殖企業圍繞“降低成本”,加快調整升級步伐,也是件好事。

  □宋亮(高級乳業分析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