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垃圾食品" 是攝取方式不科學

  • 發佈時間:2015-04-21 08:16:50  來源:新京報  作者:楊萬國  責任編輯:時習

  上周,有一則食品新聞挺有趣。福州市民王先生去電影院看電影時,女友想吃爆米花,王先生以“這是垃圾食品,高熱量,吃了對身體不好”為由拒絕了,女友於是怒買100桶爆米花。

  爆米花上一次成為新聞還是不久前。萬達院線稱,去年該院線爆米花相關收入達3.9億元,佔賣品總收入72%。而據媒體報道,西安一家電影院爆米花加可樂套餐收入已達票房收入30%。

  爆米花是不是“垃圾食品”,要看對“垃圾食品”的定義。

  對“垃圾食品”的權威定義也許來自世界衛生組織。沒錯,食評君在上期專欄中剛剛介紹過這個高冷的聯合國機構對中國人吃蘋果要不要削皮發出定論(詳見“綠松鼠”微信公號)。

  一則國內流傳甚廣的資訊説,世衛組織在2004年公佈了“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食品,奶油製品,速食麵等等。食評君仔細對照分析這個名單,爆米花只能勉強算“奶油製品”,因為一般的影院爆米花為了增加口感,都會添加奶油。

  另一個關於爆米花是“垃圾食品”的緣由,是説其含鉛量高。這其實是現代爆米花的另一個“冤屈”。早期中國爆米花生産使用一種鑄鐵“爆罐”,架在火上燒,到達一定溫度後,瞬間開啟爆罐,巨大的氣壓差讓裏面高溫高壓狀態下的玉米爆裂成花。這種鑄鐵罐含鉛量較高,會遷移到爆米花中。而現代影院生産爆米花,裝置早已革新,不存在鉛遷移。據報道,央視記者曾在電影院採購了6份爆米花進行含鉛量檢測,無一超標。

  “垃圾食品”一詞來源於英語“Junk Food”。食評君研究發現,此概念在美國出現已有數十年之久。“垃圾食品”原義並非指骯髒或無益,而是指那些品之有味、多食無益的食品。這類食品富含脂肪和糖分,往往製作美味,貨真價實,容易誘使人們過度食用,但熱量高,導致肥胖,所以被認為是“垃圾食品”。但人類維持生命運作,從來離不開熱量、脂肪和糖類。

  可見,罪不在食品,在於人們攝取方式不夠科學合理。營養界有句名言,“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事實上,所謂“十大垃圾食品”,漢堡包以高效快捷、富含能量成為全世界繁忙都市人工作間隙快速攝取能量的重要食品;速食麵儲存方便,高效快捷,在旅行、賑災諸多場合不可或缺;同理,罐頭食品,香腸等肉類腌製品,都是不同地域人們食品清單上不可或缺的。

  回到爆米花。爆米花與影院的結盟始於1930年美國大蕭條時期,影院老闆靠售賣利潤率較高的爆米花支撐電影業度過經濟危機。此後近百年來,爆米花被認為是“一種儀式化的電影小零食”。

  在某個電影院的悠閒下午,一對情侶,一桶爆米花加兩杯可樂,享受米花的爽脆和奶油的甜香。此時,這大概是一種愛情的助燃劑,而絕不是一份“垃圾食品”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