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解讀《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

  • 發佈時間:2016-04-19 11:33:38  來源:新華社  作者:劉羊旸  責任編輯:金瀟

  農業部日前印發《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18日就指導意見進行了詳細解讀。

   保持國內一定規模大豆生産是必要的

  這位負責人説,我國是大豆原産地,種植歷史悠久,消費文化底蘊深厚。近些年,大豆生産出現下滑。主要原因一個是,水稻、玉米等高産作物效益明顯好于大豆,擠壓了大豆生産;另一個是,進口大豆逐年增加,衝擊了國內大豆生産。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不要發展大豆生産,這是一個現實問題。農業、營養等方面的專家認為,保持國內一定規模的大豆生産是必要的。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第一,大豆是城鄉居民植物蛋白消費的重要來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40克左右,素有“田中之肉、營養之王”的美譽。專家分析,國産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製品、調味品。

  第二,在東北地區推行大豆與玉米輪作倒茬,可實現用地養地結合,促進可持續發展。

  第三,大豆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重要替代作物。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改種大豆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過剩庫存,又增加産需缺口較大的大豆供應。

   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目前增加4000萬畝。

  這位負責人表示,通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擴種大豆是有潛力的。

  立足我國的資源條件和消費需求,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大豆生産發展定位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需求。目的不是追求大豆自給水準,也不是與進口大豆抗衡,而是形成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相互補充的格局。進口大豆主要補充食用植物油和飼料蛋白的缺口;國産大豆主要用於製作傳統豆製品和調味品。

   六項措施促進大豆生産穩定發展

  這位負責人表示,促進大豆生産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農業部將全力促進大豆生産穩定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是調整優化區域佈局。實施《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完善《大豆優勢區域佈局規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優勢區域集中。

  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育種創新,選育高産優質多抗的突破性品種,整合組裝高産高效技術模式。

  三是強化大豆政策扶持。完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合理確定目標價格,穩定農民收益預期。開展耕地輪作制度試點,支援東北冷涼區和農牧交錯區推行玉米大豆輪作,探索建立用地養地結合的輪作制度。

  四是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産業基礎,加快建立東北優質大豆保護區,保護種質資源、生産能力和生産主體。

  五是加強大豆市場調控。加強分析預警,建立大豆供需資訊發佈機制。健全大豆進口資訊發佈制度,引導市場投資預期。強化進口大豆監管,嚴格執行檢驗檢疫標準。

  六是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擴大國內優質大豆消費市場,為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