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解讀《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

  • 發佈時間:2016-04-18 18:03: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日前,農業部印發《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此,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

  問:據我了解,我國是大豆的原産地,上世紀50年代末,大豆種植面積曾達到1.9億多畝,2005年1.4億多畝,但目前已降到1億畝以下。請問,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部發佈《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有什麼樣的考慮?

  答:我國是大豆原産地,種植歷史悠久,消費文化底蘊深厚。近些年,大豆生産出現下滑。主要原因:一個是,水稻、玉米等高産作物效益明顯好于大豆,擠壓了大豆生産;另一個是,進口大豆逐年增加,衝擊了國內大豆生産。2015年,我國大豆面積僅為9756萬畝,比2005年減少4630萬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水準;大豆進口量達到8169萬噸,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70%左右,是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不要發展大豆生産,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農業、營養等方面的專家都認為,保持國內一定規模的大豆生産是必要的。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第一,大豆是城鄉居民植物蛋白消費的重要來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40克左右,是小麥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豬肉的3倍,素有“田中之肉、營養之王”的美譽。專家分析,國産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製品、調味品。應當保持國內大豆生産的穩定,滿足居民對植物蛋白的需求。

  第二,大豆是種地養地結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1畝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當於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成熟後,秸稈少、落葉多,養分歸還率高,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推行大豆與玉米輪作倒茬,可實現用地養地結合,促進可持續發展。

  第三,大豆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重要替代作物。當前,玉米積壓較多,大豆嚴重短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改種大豆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過剩庫存,又增加産需缺口較大的大豆供應。

  綜合考慮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態功能及種植替代性,不能輕言放棄大豆,需保持大豆生産穩定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選項。為此,農業部制定《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

  問:我國糧食實現“十二連增”,糧食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面積增加都很多。我注意到,《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目前增加4000萬畝。請問,在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增大豆面積有沒有可能?主要來自哪?

  答:對於發展國內大豆生産,我們進行了認真分析。現有的耕地資源,重點是保口糧、保穀物,加上棉、油、糖、菜等作物,增加大豆面積的空間確實有限。但通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擴種大豆還是有潛力的。

  從生態環保看,大豆作為輪作倒茬養地作物,增加大豆面積是可行的。過去,為解決吃飯問題,對資源超強度開發利用,也過量使用了化肥農藥等投入品,資源環境亮起了紅燈,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踐表明,一般每畝大豆施用氮肥7公斤左右,不到玉米用肥量的1/5。推行糧豆輪作,調減用肥量大的玉米,改種大豆,可減少氮肥施用,減輕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能夠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從區域優勢看,東北冷涼區及黃淮海夏作區是大豆傳統優勢區,調整結構擴種大豆是可能的。黑龍江和內蒙古四、五積溫帶的高緯度地區,屬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冷涼、積溫偏少、無霜期短,多數作物不能安全成熟,但適宜大豆生長,是傳統的大豆種植區。特別是大豆鼓粒時期,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利於養分快速積累。在東北冷涼區及農牧交錯區調減玉米麵積、恢復大豆生産,可再現當年“漫山遍野大豆高粱”的景象。黃淮海小麥玉米兩熟區茬口緊,調減生育期長的夏玉米,改種生育期短的大豆,能夠緩解茬口矛盾,還能調節農産品供求。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其中,東北地區擴大大豆面積3000萬畝,黃淮海地區擴大大豆面積1000萬畝。

  問: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我國大豆進口迅猛增加,2015年進口量超過8000萬噸。請問,農業部提出發展大豆生産,是不是為了減少對國外的依存度,提高大豆自給水準?

  答:人口眾多,糧食等農産品需求量超大,每人平均耕地等資源佔有量超小,是我國的國情和農情。各方面分析,未來5-10年我國大豆年需求增量在400萬噸左右。解決大豆供求缺口,增加進口是必須的,但增加國內供給也是十分必要的。

  立足我國的資源條件和消費需求,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大豆生産發展定位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需求。目的不是追求大豆自給水準,也不是與進口大豆抗衡,而是形成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相互補充的格局。進口大豆主要補充食用植物油和飼料蛋白的缺口;國産大豆主要用於製作傳統豆製品和調味品。

  問:據我了解,我國大豆單産遠低於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産國。請問,在提高國內大豆單産方面有沒有具體的考慮?

  答:目前,我國大豆平均畝産120公斤左右,而美國平均畝産214公斤、巴西191公斤、阿根廷185公斤。我國大豆單産比這些國家低,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我國大豆種植戶均規模小,標準化整合技術利用率低,加之大豆多種植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一般情況下,能種水稻種水稻、能種玉米種玉米、實在不行才種大豆,導致單産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我想説的是,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審定品種畝産在250公斤以上,高産示範片的畝産也在200公斤以上。黑龍江農墾大面積畝産達170公斤。只要選好品種、整合技術,提高單産是有可能的,也是最大的潛力所在。因此,農業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大豆平均畝産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同時,從今年開始,在東北和黃淮海優勢産區,創建一批萬畝規模、畝産超200公斤的綠色高産高效示範片,為示範帶動更大面積高産高效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問:對於今後發展大豆生産,農業部有哪些具體措施?

  答:促進大豆生産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農業部將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聚焦重點發力,狠抓措施落實,全力促進大豆生産穩定發展。根據《意見》安排,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調整優化區域佈局。實施《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完善《大豆優勢區域佈局規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優勢區域集中。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育種創新,選育高産優質多抗的突破性品種,整合組裝高産高效技術模式。三是強化大豆政策扶持。完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合理確定目標價格,穩定農民收益預期,引導農民多種大豆。開展耕地輪作制度試點,支援東北冷涼區和農牧交錯區推行玉米大豆輪作,探索建立用地養地結合的輪作制度。四是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産業基礎,加快建立東北優質大豆保護區,保護種質資源、生産能力和生産主體。五是加強大豆市場調控。加強分析預警,建立大豆供需資訊發佈機制。健全大豆進口資訊發佈制度,引導市場投資預期。強化進口大豆監管,嚴格執行檢驗檢疫標準。把握大豆進口的時機、節奏,穩定國內大豆價格。六是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擴大國內優質大豆消費市場,為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