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朋友圈“DIY美食”存安全隱患

  • 發佈時間:2015-06-09 07:38: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隨著微信等網際網路工具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將微信朋友圈發展為做生意的渠道。“DIY食品”、“私房菜”等字眼也層出不窮,精緻的圖片、相對便宜的價格、送貨到府,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不過專家提醒,這些家庭作坊監管上存在著多方面問題:首先産品原材料的優劣無法溯源;其次在流通環節,由於配送達不到食品安全要求的標準,存在污染的高風險;另外銷售過程沒有發票、單據,使得消費者維權困難。

  在朝陽區上班的郭女士告訴記者,“無意當中翻看好友的朋友圈,看到她在曬自製的各式各樣小鴨舌和小龍蝦,價格也比餐館便宜很多”,於是忍不住買來嘗嘗。後來,她又陸續添加了一些“美食好友”,郭女士經常從這些“美食好友”那裏購買Diy美食。不過近日郭女士肚子經常不舒服,她懷疑與自己吃的“DIY”鴨舌、鴨脖子有關。

  食品與資訊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介紹,我國對於食品銷售的管控嚴格,除了申請營業執照外,還需要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需要到工商部門填寫《食品流通許可申請書》、《住所、營業場所承諾書》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表》。

  “微信朋友圈自製的食品沒有通過職能部門的檢驗,它的製作原料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規定,它的製作工藝是不是安全衛生,這些都無法保證。即使自製的美食符合所有的衛生安全標準,如果配送上達不到標準,也會存在安全隱患,如高溫天氣,如果不是冷鏈物流,自製食品很容易在運送過程中變質。”

  此外,由於朋友圈的私密性和隱秘性,這方面的監管會有一定困難,執法人員在執法處理中很難找到相關證據。而一旦這些食品出了問題,維權也會相當麻煩。專家建議,朋友圈售賣的一些食品品質難保,維權困難,應謹慎購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