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證“外賣村”、違規“生態廚房”被有關部門查處、要求整改並立案調查。與其同時,通過網路代辦“無證網店”的業務依然存在:只花400元。
網路外賣發展迅速,而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消費者的心頭大患。對餓了麼、美團、百度外賣三大外賣平臺的立案調查已不止一次。然而無證餐廳、後廚衛生差等問題,為何反覆存在。
使用過期食材,手抓配菜,剪刀拌飯,滿屋子蒼蠅蟑螂,垃圾桶旁烤串,洗碗池用來涮拖把……本月初,外賣平臺醜聞陸續被京城媒體曝出。
無證“外賣村”、違規“生態廚房”被有關部門查處、要求整改並立案調查。與其同時,通過網路代辦“無證網店”的業務依然存在:只花400元,幾天時間,就可開家外賣店。
短短五個月前,央視“3·15”晚會曝光一批無證店家進駐訂餐平臺的事件後,各平臺紛紛下線問題商家,監管部門也對其進行了一次大清理。如今,這些黑心作坊捲土重來。
“幽靈”店舖、“代辦”業務、黑作坊臟亂差……成了外賣平臺“黑歷史”的代名詞。如何監管?怎樣自律?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黑心作坊死灰複燃
被曝光的“外賣村”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常營地區。在北京像素小區,遍地都是開在居民樓裏的小餐館。
暗訪記者在這裡看到:洗碗的水池轉眼就被用來刷洗拖把,敞開的垃圾桶旁邊放著待洗的肉,蒼蠅在上面飛舞,燒烤店最受歡迎的烤肉串,是在垃圾桶旁邊串出來的,廚師炒菜時看熟了沒有,直接拎起菜勺放在嘴邊嘗,嘗完後又倒回鍋裏……
就是在這樣的地方,馬鈴薯粉、燉菜、烤串等外賣快餐被快速生産,送給附近居民樓和寫字間裏的訂餐者。
除了環境臟亂,這些餐館有九成都沒有取得過“餐飲許可證”,甚至地址都是虛構的。在外賣平臺的默許下,它們搖身一變,成了生意火爆的外賣店,並逐漸形成規模龐大的“外賣村”。
另據《新京報》調查報道,一些百度外賣店舖,餐品經營種類看似不同,實際上是由同一地點的線下餐飲實體店對外送餐。
百度外賣平台下的16家生態廚房,被曝使用過期食材、手抓配菜、剪刀拌飯,宣傳中的“17道工序”其實只是簡單加熱。
“如果讓別人看到我們怎麼做的,就沒人買了。”百度生態廚房四惠店店員坦言,看著滿屋子蒼蠅蟑螂,絕不會讓家人點“17飯”。
被曝光前,百度外賣多家店舖(17飯、鞏大夜宵、安小鹵、有家下午茶、頂味源、趙香蘭等)都是打著情懷的品牌做外賣,月售額超過一千萬元。即使在北京地區被曝光後,百度外賣在廣州、深圳等地的“生態廚房”仍在正常營業。
今年“3·15”期間,餓了麼等外賣平臺的食品安全問題就遭到過曝光。當時,餓了麼在全國下線了幾千家商鋪,北京地區就有上千家。但媒體調查發現,這些被下線的黑店並沒有消失,而是轉戰美團和百度外賣,還有一些在幾個月之後又重回餓了麼平臺。
這些行為陸續被媒體曝光後,北京市食藥監局網監中心排查了餓了麼、美團、百度外賣三大平臺上沒有資質的訂餐商戶,將其中60家向社會公佈。
據統計,目前三大訂餐平臺共下線無照無證商戶12000余家。
江蘇省南京市也于近日約談了百度外賣、零號線、美團和餓了麼4家網路訂餐第三方平臺。在對四大平臺入網餐飲20家單位的抽檢中,一半存在問題。
該市食藥監部門抽檢發現,除零號線入網的大部分餐飲單位登記公示了營業執照註冊號和餐飲服務許可號外,百度外賣、美團和餓了麼三家平臺,都沒有公示證照資訊,只有店舖地址和電話。
無證餐館問題反覆
在公佈60家“未公示證照資訊”餐廳的同時,對於外賣平臺反覆存在的無證餐廳問題,北京市食藥監局還表示,美團、百度外賣、餓了麼三大網路訂餐平臺對大量店舖未盡審查公示義務,目前已對其固定證據,將立案調查。
對三大外賣平臺的立案調查已不止一次。
今年以來,北京市食品藥品稽查總隊和海澱區食藥監局先後4次對美團網的開辦者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審查許可證”的行為給予查處;先後兩次對百度外賣、百度糯米的開辦單位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查處。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北京食藥監局接三大平臺投訴舉報228件,其中美團網92件,餓了麼77件,百度外賣59件。
不僅僅是北京,廣州地區的網路訂餐食品安全也有曾出現類似問題。今年5月,廣州市食藥監局在檢查中發現一些無證餐飲服務經營者在餓了麼、美團、百度網路平臺上提供餐飲服務情況。
廣州市食藥監局官網數據顯示,那次專項行動期間,累計下線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大平臺在廣州的違規餐廳357家;執法人員共檢查實體經營店2334間次,立案查處15宗,抽驗食品20批次,責令整改195間次,取締無證經營和勸導辦證112間次。
新食品安全法規定: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路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這意味著,三大外賣平臺此次將面臨最高20萬元罰款。
同時,今年10月1日起,《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也將正式施行。
然而無證餐廳、後廚衛生差等問題,為何反覆存在?
北京市食藥監局餐飲處處長劉國斌表示,“3·15”之後外賣平臺無證餐館問題一直反覆,半年多來雖已進行多次執法檢查和整改,目前情況仍不容樂觀。他希望,外賣平臺在下半年能用“洪荒之力”來整改。
百度、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網路訂餐平臺是新興業態,在技術和管理上都存在不足,監管也不到位,將會儘快整改調整。
沒有證件也能開店
在外賣送餐平臺上,每家店舖都會留下地址,但循著一些地址去找,有時會“查無此店”。這些沒有實體店的“幽靈”店舖又是如何出現的?
其實很簡單。在淘寶網上輸入“美團餓了麼代辦”等關鍵詞後,檢索頁面上,至少十多家店舖自稱可代辦“外賣平臺開店”業務,報價自50元至1000元不等。
抱著質疑的態度,《北京青年》報記者隨機聯繫了幾家店舖的客服人員,詢問對方在送餐平臺上代開店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得到的回復是,“沒有門面、沒有證件都可以(代辦)”。
看到北青報記者詢問“代開店”,多數店舖的客服人員會留下QQ號,提出在QQ上進行溝通。北青報記者隨機添加了幾名商家的QQ號。
根據幾家外賣平臺的官網,除了個人資料,商家進駐還需要有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健康證,以及有能夠提供堂食服務的實體店面。
交流中,多名商家透露,沒有上述材料也能在送餐平臺上開店,但補充説:“現在餓了麼和美團比較好辦,百度外賣暫時不行。”
此外,商家稱,代辦不同送餐平臺店舖的收費也不同。代辦餓了麼店舖的收費從400元至550元不等,“美團按照城市不同收費不同”。
北青報記者隨機聯繫了一名自稱可以代辦“餓了麼”店舖的商家。商家説,只要提供身份證的正反面照片、一張銀行卡資訊和一個白號(未註冊過餓了麼的手機號碼),他就可以為北青報記者代開一家店舖。
北青報記者拍下這件虛擬商品並支付了400元。8月3日,提交申請一天后,餓了麼系統回復稱,“開店申請已通過審核”,並表示將儘快安排市場經理與北青報記者取得聯繫。
進駐餓了麼店舖,審核之後還需要有一個“到店拜訪”的環節。代辦商家解釋,“到店拜訪”就是餓了麼的區域負責人會去申請人的實體店舖去查看,“但基本上不會看”。
而現實中也確實如此。截至北青報記者發稿,店舖仍可正常營業,且未接到市場經理要求再次看店的電話。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韓驍律師認為,在平臺方與消費者的關係中,平臺方自稱會“到店拜訪”,但實際並未到店查看,即“默認了經營者的資質乃至食品品質是安全的”這一做法,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如實報告義務,應依法律規定承擔違約責任並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訂餐平臺應更自律
“高科技新業態都不是擋箭牌,什麼東西在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面前都要讓步。要把網際網路訂餐徹徹底底管好。”北京市食藥監局副局長唐雲華這樣表示。
有評論稱,這才是貫徹“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的嚴格態度。
中國已經是第一個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義務和相應法律責任的國家、第一個專門制定《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這樣規章的國家。那麼,怎樣貫徹執行才更為有效?
新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北京市食藥監局多次約談外賣平臺負責人,各外賣平臺負責人在約談會上屢次表示已清理一批無證照商戶。對於無證照餐飲在外賣平臺上“死灰複燃”的原因,各平臺均有自己的説辭。
餓了麼認為,前期對商戶的審核系統不夠嚴謹;百度外賣表示,平臺審核證件的難度比較大;美團外賣則表示“外賣平臺作為新興行業,難免存在管理跟不上的情況”。
對此,唐雲華説:“‘3·15’之後就將全市22萬家餐飲商戶的數據庫開放給各平臺,便於批量對比審查。説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才能比對結束完全是藉口,全市22萬家餐飲單位的篩查也就是一晚上的時間。”
對於最近的整改,北京市食藥監局餐飲處處長劉國斌表示,餐廳的資質和規範涉及食藥監、工商、城管等多部門。食藥監局主要監管餐廳是否有食品經營許可證,及其後廚是否有分餐區等操作規範;工商則主要監管其是否有營業執照。
在北京市食藥監局食品市場監管處處長李江看來,“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輕視食品安全是無證照商戶一而再再而三齣現在外賣平臺上的主要原因”。
近兩年來,網路外賣發展迅速,CNNIC(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1.5億,用戶使用率達21.1%,用戶規模較2015年底增加3610萬,增長率為31.8%。
根據美團外賣、餓了麼、百度外賣等此前公佈的數據,這三家外賣平臺的日訂單量在700萬單左右,佔據了網路外賣平臺大部分市場份額。
“外賣村”被曝光後,有評論稱,“不少人指責監管部門監管不力,卻忘了平臺才是商家是否具備合格資質的第一把關人”。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議,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出現問題的商家、個人不再在外賣平臺出現。
“訂餐平臺是事件的開端,也是化解矛盾的關鍵。”另有評論這樣表示。強化對外賣平臺的責任追究,或將成為必要。
(資料來源:《新京報》《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南方日報》《長江日報》《江門日報》《中國企業家》《每日經濟新聞》《山東商報》、央視財經、江蘇廣電新聞中心、商務部網站、央廣網、光明網、中國網、騰訊網、搜狐網、網易、荊楚網、紅商網、千龍網、東北網、中國發展網、36氪)
(責任編輯:王斌)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