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因存在隱形扣費項目被人民日報、新華社點名批評。據新華社記者親身經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被開通了一項名為“車友助理”的收費項目,運營商表示此收費項目為電話行銷中本人自願辦理,並有通話記錄和錄音為證。然而,當記者要求出示開通憑證即“電話錄音”時,卻遭到運營商的種種“不配合”。
由於不易被發現、涉及金額小,維權成本高等因素,隱形扣費問題一直未被引起足夠重視。此情況一經爆出,網友反響強烈,紛紛表示有相似經歷,並感慨“店大欺客,惹不起”。
時間財經通過中國移動官方了解到此項業務只能通過電話諮詢辦理,與消費者線下購買服務相比,電話諮詢辦理的做法更具有隱蔽性。按照規定,電話行銷必須有錄音,而且必須告知消費者自己的工號和姓名等資料。
在新華社記者親歷中,其表示因電話中工作人員介紹語速很快,記者也沒有諮詢相關的業務內容,只是在被詢問時説“好的”或“是的”。但這則電話以後,記者就被人為訂購了“車友助理”這項業務。
據天津移動南開紅橋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隨後表示,該記者辦理的業務是自願辦理,通話時長大約有50多秒,並且有通話錄音為證。這則通話是營業廳工作人員對移動用戶進行的電話行銷,通話內容為確認是否本機機主,向用戶介紹收費服務的相關情況及注意事項,詢問用戶是否辦理該項業務。
隨後新華社記者向天津移動索要該通話錄音,移動相關工作人員先是答應可以提供,但隨後又以涉及“個人隱私”保密為由,拒絕提供。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運營商工作人員表示,單純從技術角度來説,消費者每開通一項業務,都需要驗證消費者的身份和操作者的身份。線上下營業廳開通業務,不僅需要驗證身份證,在辦理業務時還需要拍照。雖然電話行銷也需要輸入消費者的身份證號碼,以及手機號的服務密碼,但驗證手段比較單一,而且很多電話行銷為了躲避風險,會跳過驗證手段了。這樣大大增加了電話行銷對消費者進行隱形收費的成功率。
當時間財經記者問到為何很多人沒有接到電話卻被辦理了這項業務,中國移動客服則表示這個問題已交與後臺,請等待答覆。截至目前,移動還未給出回復。
據上述工作人員介紹,電話行銷、掃碼參與活動等,都有很強的隱蔽性。一些收費服務前期會讓消費者免費體驗,然後才會收費。由於消費者忘記在免費時間內取消服務,最後就被名正言順地扣費。網友小吳向時間財經反映也有類似經歷。小吳通過掃碼參與了流量可選包加量不加價活動。
(網友小吳供圖)
前兩個月可免費使用500M國內流量,第三個月開始正常收費。據時間財經詢問,中國移動會在第二個月末發送短信到該用戶,提醒用戶活動到期。但據小吳向時間財經反映,中國移動並未向小吳發送短信。此前,小吳也曾向中國移動客服諮詢,“如果忘記取消了怎麼辦?”,中國移動客服回復,若未取消,客戶用完套餐內流量後將自動扣費。此後,中國移動連續六個月扣除小吳30元,並在其套餐內流量即將用完時未發送短信提醒。時間財經向中國移動反映了這一情況,中國移動回復稱:“面對這一情況,將會把多扣費用退還”。但目前小吳並未收到退費。
早在2015年12月,《焦點訪談》就曾曝光過中國移動亂收費現象。對此,廣東廣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律師陳北元表示,由於市場上缺少第三方對運營商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估,導致這種現象屢禁不止。作為通信主要監管部門工信部必須要有作為,定期對運營商進行檢測和資訊披露。三大運營商必須向消費者明確每一項業務開通的方法和渠道,用更加透明的機制來監管手機扣費。
(責任編輯: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