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市場需要這樣的“牛虻”

  • 發佈時間:2016-03-31 08:31:2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象臺

  □ 胡立彪

  浙江寧波警方日前破獲了一起涉嫌敲詐勒索的案件。涉案人員陳某在商場、超市等商業經營場所購買合格食用油、飲料等産品後,用技術手段將死老鼠等物品放入其中,利用廠家“不想聲張,怕破壞企業形象”的心理,索要賠償,最終因實施詐騙被警方刑事拘留。據警方介紹,與職業打假人不同,陳某屬於“假打”。

  儘管陳某的行為完全是敲詐勒索,但因其行為與職業打假人“工作流程”類似,這一事件還是引發了對職業打假人的連鎖懷疑。關於職業打假人的爭議,再次浮出水面。

  事實上,不管是真打還是假打,以“打”獲利的行為,本身就一直面臨法律和道德上的定性困境。20年前,靠購假索賠為生的王海火了之後,職業打假人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這些人被一些民眾稱為“英雄”,但在一些企業商家和監管部門眼裏,他們卻是“刁民”。如今,隨著國家對相關法律的不斷修訂,使得職業打假人基本可以在法律的“模糊保護”下繼續開展工作,但他們的身份問題依舊常常被人揪著説事。

  身份之困只是一個方面,對於職業打假人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安全——幾乎每一個打假者都曾被威脅圍攻。據報道,杭州有一個職業打假者,當他正在和造假賣假廠商“過招”的時候,忽然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原來是商家派了幾個彪形大漢,拎著禮物去“看望”他的父母孩子。打假者頓時慌了,只好自認倒楣,放棄索賠。

  職業打假人的不安全處境,正是源於其法律身份和道德評價的不確定。相關法律迄今為止對職業打假者閃爍其詞,這與社會上對其道德質疑直接相關。有學者指出,如果説職業打假是合法的,在我國法律中找不到依據;如果説是非法的,但法律也沒有明確禁止。而社會對打假者道德的質疑,並不是沒有道理。面對誘惑,會跨過法律的邊界:買幾碗問題速食麵,就索賠數百萬元的案子確實發生過,也有人會把保質期內的商品藏到超市的某個角落,等待過期之後拿出來向超市索賠。這種惡劣行徑無異於敲詐勒索。

  缺少法律明確的撐腰,加之業內不良者毀壞形象,職業打假人的日子並不好過。即使如此,數據顯示,職業打假人隊伍正越來越龐大,打假的職業水準和能力也越來越強,正在體現出越來越多的正面價值。而法律界人士也開始逐漸傾向於支援職業打假人。浙江天屹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著名律師王軍表示:制假售假氾濫成災,很多普通老百姓沒有能力來維護自己利益,只能忍氣吞聲。讓那些具有專業知識的職業打假者通過維權來凈化市場,最起碼是對制假售假者的警示和震懾。政府近些年加大對商品欺詐和品質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從立法導向上是要讓制假造假者付出沉重代價,但實際執行效果往往並不理想。職業打假人的存在可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律層面的威懾力不足問題。

  從社會作用來説,職業打假人的存在就如同市場的牛虻。雖然其有嗜利屬性,但在客觀上促進了市場機體的健康。人們已經看到,一個個鮮活的打假案例潛移默化地提升了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改變著消費市場格局,同時對我國産品品質、消費領域的立法、執法起到了彌足珍貴的促進作用。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能給職業打假人一個正向的身份認定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