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網購打假要線上線下一起打

  • 發佈時間:2015-11-23 09:32:06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牌新語

  □ 胡立彪

  國家工商總局日前發佈《關於加強和規範網路交易商品品質抽查檢驗的意見》,其中規定,對消費者因商品品質問題要求賠償,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不能提供網路商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要承擔賠償責任。許多人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將對打擊電商售假,維護消費者網購權益,凈化網購環境起到積極作用。

  事實上,關於電商平臺對假貨擔責這一點,已于去年3月15日施行的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早有明確。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讓電商平臺承擔這種“先行賠付”的責任,儘管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網購售假,但想借此達到根除的效果,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電商平臺沒有權利要求入駐網店先行繳納一定數額的押金,也沒有能力通過驗貨、審核資質等方式對具體經營者進行現實審核,如果對網路消費糾紛採取一刀切,可能加重電商平臺的經營成本,扼殺網際網路經營創新;更重要的是,電商平臺並非假貨的生産者,某種意義上它們也是假貨的受害者。電商都跑不了,倒是好打,可板子只打在它們身上,不公平之外,恐怕還會放走真正的害人者。

  現在一説起網購售假,許多人都會盯著阿里巴巴説事,而淘寶也仿佛成了“淘假”,成了假貨集散地。其實阿里巴巴對假貨也恨之入骨,馬雲曾多次公開表示“假貨是阿里巴巴未來30年最大的挑戰”,每年都會花巨大代價打假。數據顯示,阿里巴巴配合品牌權利人年處理600萬條侵權商品連結,辦理智慧財産權案件10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額近6億元。而過去兩年阿里巴巴在打假方面的投入更是超過10億元。今年年初,阿里巴巴成立由300人組成的“打假特戰營”,在全社會招募優秀的人才,專職配合與政府部門、智慧財産權權利人以及普通消費者線上下的合作和聯動,以圖利用大數據打假的契機,聯動全社會的力量,更為徹底有效地解決全社會困擾多年的假貨難題。

  儘管這麼費勁折騰,但實際收效卻並不理想,問題出在哪兒?正如馬雲所言,假貨是所有商業模式發展的硬傷,但並非電商本身造成的。而我們都清楚,其實真正的假貨源頭線上下。如果不盯住線下打假,就算是發展較為成熟的亞馬遜、eBay這樣的美國電商,也一樣拿假貨沒辦法。近幾年,這兩家電商也不斷飽受售假質疑,甚至被消費者告上法庭。不過,由於線下打假較為給力,這兩家電商受假貨困擾程度相比阿里巴巴要輕得多。這當然要歸功於美國法律法規比較完善打假力度大了。美國刑法規定,禁止任何人參與假貨交易,違者最高可判處20年以上監禁,同時處以超過500萬美元的罰款。在勞動力本就稀缺和昂貴的美國,再配合如此毫不含糊的法律規定,很少有人敢為造假貨冒如此大的風險。

  但在我國,造假售假的違法成本相對要低很多。更大的問題在於,由於造假售假在某些地方已經形成規模産業,成為地方財稅的重要來源,有些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對此睜一眼閉一眼,甚至不僅不打假,反而會為其提供保護傘。福建莆田的假鞋、廣州白雲區的假冒皮具和化粧品,全國聞名,打了多少年都打不絕,這與地方保護主義不無關係。

  所以,要想讓網購成為一片清凈地,真正釋放出拉動消費的正能量,必須先要線上下打假上下功夫。當然,電商平臺承擔起治假責任,併為此付出成本和代價,也是必須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