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協議”保不了自身權益
- 發佈時間:2015-08-18 09:32:32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象臺
□ 胡立彪
消費者徐女士在一家超市購買了幾盒鮮奶,回家給女兒喝時發現其中一盒中的奶已經凝固變質,於是她返回超市要求退貨並賠償。超市方面經檢查發現是貨物放置不當導致奶盒受損漏氣變質,責任在己方,就答應10倍賠償,但要求徐女士簽訂協議,保證不再追究,並放棄向媒體曝光的權利。徐女士雖然感覺商家這樣的要求有一種脅迫的意味,但考慮到自己的損失已經得到補償,就簽了。
現實生活中,像徐女士這樣在碰到産品或服務品質問題時主動維權的人越來越多,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但維權時被商家“脅迫”簽署保密協議的事也經常發生,這就不是什麼好事了。法律界人士表示,保密協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其成因並不難分析:有些是因為消費者提出過高維權要求,商家為了保住聲譽息事寧人甘願承擔責任,但為了避免事態擴大便要求消費者簽署保密協議;有些則是因為商家産品品質有問題但不希望消費者説出去,便採用保密協議的方式掩蓋産品和服務品質問題。不管是什麼原因,保密協議都沒有實質法律效力,既不能成為個別消費者過度維權的手段,更不能成為商家免責的擋箭牌。
事實上,維權保密協議,是錯誤利益觀下的一個邏輯結果。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雙方似乎都把維權當成了一樁可以討價還價的買賣,這當然有損法律威嚴。日常交易中出現産品品質或服務紛爭很常見,解決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可是一旦加入了過多人為因素,事情就變得複雜化了。利益是人為因素的出發點,而為了達成自身利益,一個被雙方認為可行的手段便出現了——製造“秘密”,既互相誤導,又誤導大眾。這種做法,是經濟學檸檬市場現象的一個典型表現。
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在上個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檸檬市場説,之後該學説便很快流行起來,得到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是指資訊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産品的賣方對産品的品質擁有比買方更多的資訊,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佔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甚至不存在,這就是資訊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
上文案例中,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同樣存在,消費者在對付商家時答應保守“秘密”,其實就是討價還價,以避免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但商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也不願意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而兩者達成的妥協結果,只能是將售後服務引向檸檬市場。這種情況一旦反映到整個消費市場,問題將更為嚴重。
要削減資訊不對稱,溝通是唯一的手段。當然,消費者要獲得資訊,溝通的方向除直接指向企業,更多地還是應指向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消費者組織、新聞媒體等第三方,畢竟企業若沒有壓力,是不會主動提供資訊的,而通過第三方這種間接的方法,卻可以最大程度地彌補自身資訊的不足。而一旦發現自身利益受損,利用直接、正當、合法的手段積極維權,才是保證資訊充足、準確地正確選擇。而像前文中那位消費者試圖與廠家達成妥協的做法,不僅協議本身是一種違法扭曲的協議,而且這種協議也保護不了消費者的自身權益,還會對其他消費者造成深遠的、不可預見的傷害,對市場秩序也會産生破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