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減配這事怎麼看

  • 發佈時間:2015-08-18 09:32:41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減配這事怎麼看

  □ 胡立彪

  每當一款新車出來,廠家都會宣稱相比舊款增加了哪些新科技、新配置,給人一種“加量不加價”的感覺。但事實上,“價”可能的確沒加,而“量”是否真的加了,卻保不準——你若知道廠家常幹減配這事,就該明白它“加”給你的“量”或許會是負值呢。

  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被視為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在歐美國家強制要求安裝的汽車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在我國卻被諸多廠商置於減配名單中,馬路上奔跑著的此類減配車,潛藏了不小的交通事故隱患。公開資訊顯示,美國一家公路安全機構對全美數十萬起車輛理賠事故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電子穩定系統可以避免43%的致命碰撞事故,56%的致命單車失控事故以及高達77%至80%的致命翻車事故。

  事實上,影響行車安全的減配,人們聽到比較多的還有輪胎降級、防撞鋼梁變細變薄甚至乾脆去掉、車內阻燃材料用阻燃性能差的劣質材料替代、獨立懸架變為非獨立懸架等。想想看,這些埋下安全隱患的減配,是不是一下子就抵消了新增配置的價值,讓整個新車掉了價?

  當然,萬事都要一分為二地看,減配這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往根本上説,汽車廠家增配減配都是為了適應市場,滿足需求,最終也都要體現為價格。車子配置高了、配置好了,必然賣得就貴,目標銷售對象因此會收窄,競爭力也會降低。為此,一些車企就從行銷策略上想辦法,通過減配拉低汽車的起步價,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這種策略還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低碳環保的大背景下,汽車産品應該去豪華化,走出“技術過剩”或“配置過剩”的誤區。有人説,許多歐係車到中國市場之後,國産同款車型的配置的確是減少了,或者降低了,但是對中國消費者來説反而更合適。要知道,德國高速公路不限速,所以對車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但這種高性能在中國發揮不了作用,顯得有些“過剩”。如果進行適應國內市場的減配,那麼車子結構簡單了,維修養護成本也低了,而實際開起來也感覺不到有什麼差別。

  這樣看來,減配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這種合理性是有範圍、有限制的,不能出圈兒,否則性質就變了。如果廠商僅是出於成本控制考慮而對舒適性、功能性配置進行縮減,比如將真皮座椅降為織物座椅,這完全可以接受,但在安全、技術方面減配,像前文提到的那幾個方面,這就絕對有問題了,屬於偷工減料行為。

  現在問題來了:判定減配合不合理,那個圈兒應該怎麼劃呢?讓逐利的企業自我權衡、自我掌控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靠政府監管部門以法律的權威劃出清晰的圈線。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關於汽車配置方面的強制性法律法規和標準並不健全,例如對於汽車是否安裝電子穩定系統並無強制性要求,這就給企業打減配擦邊球留下了空間。所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已是當務之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