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做長久企業要有激發和保持活力的體制

  • 發佈時間:2015-08-17 09:32:32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徐 謙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張 璇

  毋庸置疑,百年老店諾基亞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它曾多次遇險,也屢屢化險為夷;它因勇於創新而崛起,也因瞻前顧後而衰敗。這個昔日手機界巨頭的輝煌與沒落已被寫入企業教科書,值得後來者反思。

  從紙漿磨坊到手機巨人

  諾基亞公司歷史可追溯到1865年,最初是家紙漿磨坊。1967年,諾基亞與芬蘭橡膠公司、芬蘭電纜廠合併,形成當代諾基亞公司雛形,主營橡膠、電纜、林業、電子和發電五大業務。

  此後,諾基亞成立電子部,生産通訊網路設備。1979年,諾基亞開始研發第一代無線通訊(1G)網路標準,1982年造出第一台基於1G網路的車載電話。1992年諾基亞發佈了世界第一款基於第二代無線通訊標準的GSM手機。

  這時的諾基亞業務過於寬泛,其中家電業務虧損嚴重。1992年,總裁奧利拉做出公司歷史上最重要的決策——剝離橡膠、膠鞋、造紙、家電等産業,專注于電信業。他把視線放到歐洲以外,將北美、拉美、亞洲作為主戰場。

  諾基亞手機産品迅速打開局面,1998年,諾基亞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廠商,産值在5年間增加了4倍。這一霸主地位維持了10年。

  成也“塞班”敗也“塞班”

  諾基亞盈利後,大力投入手機研發並取得收效,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諾基亞還率先推出智慧手機,搭載了當時最先進的“塞班”作業系統。

  1998年,諾基亞聯合摩托羅拉、愛立信、三菱等共同成立塞班公司,研發同名作業系統。該系統問世不久,西門子、三星、松下、新力愛立信等相繼成為授權使用者。“塞班”成為當時最受推崇的作業系統,2007年一度佔據智慧手機市場62%的份額。

  順風順水時,往往暗藏危機。2007年,蘋果公司的iPhone問世,基於多點觸控技術的全新用戶界面,重新定義了智慧手機的概念。繼蘋果iOS系統之後,谷歌2008年推出了安卓系統。iOS和安卓的面世,開始侵蝕“塞班”的市場份額。

  其實,諾基亞早在2002年就研發出觸屏技術,2005年研發出面向網際網路的手機作業系統Maemo,受到業內好評。然而,公司決策層錯認為佔據市場優勢的“塞班”將繼續成為主流,輕視了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力量。

  自2009年底開始,摩托羅拉、三星電子、LG、新力愛立信等終端廠商紛紛宣佈終止“塞班”平臺的研發,轉向安卓系統。2011年,“塞班”的市場份額被安卓超越。

  為應對危機,諾基亞聯合英特爾,在Maemo的基礎上推出新的作業系統Meego,以圖抗衡iOS和安卓,但僅生産了一款機型就宣佈放棄。

  諾基亞後與微軟結盟,希望憑藉windows phone翻盤,但未能如願。2013年,諾基亞索性將手機業務以37.9億歐元的低價賣給微軟,品牌授權費16.5億歐元。至此,諾基亞手機帝國徹底傾覆。

  由盛而衰的教訓與啟迪

  作為昔日手機界的王者,諾基亞在智慧手機時代的節節敗退從固守傳統思維開始。

  長期負責諾基亞代工事務的比亞迪駐芬蘭辦事處代表羅賓説,諾基亞是第一個研發觸控屏技術的公司,但卻坐失智慧手機時代先機。“如果諾基亞早認識到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提前做部署,早早完善並推出觸控屏技術和Maemo作業系統,結果就不一樣了。”

  有觀察人士認為,當時的諾基亞高層從財務角度出發,極力維護盈利能力強的“塞班”系統,對於代表未來方向的研發團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時任總裁卡拉斯武沃後來對決策失誤並不否認。

  在失去先機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和彌補短板,也有望扳回一城。然而,在索愛、三星宣佈放棄“塞班”系統後,諾基亞仍執意收購塞班公司,推出了並不成功的“塞班”升級版,由此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最後,諾基亞的戰略搖擺加速了自我潰敗。面對蘋果和谷歌的挑戰,諾基亞在推出不成熟的Meego失敗後,又高調與微軟結盟,宣佈只搭載windowsphone,不用“塞班”,也不用安卓。而此時,其他品牌手機既可以用windows phone,也可以有其他選擇。諾基亞自封前路,最終自毀前程。

  諾基亞王朝的興衰歷程,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商業公司都不乏警示和啟迪。比如既要鼓勵自主創新,又要善於管理創新;比如把握戰略方向的能力要很強;比如大公司必須克服內部惰性,要有“革自己命”的勇氣。

  有些人士認為,諾基亞內部創新環境過於寬鬆,團隊負責人很難向工程師和設計師下達指令。這種“散漫”的模式難以保證高效的創新生産力,是導致諾基亞無法快速推出成熟作業系統與蘋果和谷歌抗衡的一個原因。

  華為前駐芬蘭代表胡德波則認為,企業要想做得長久,就需要有一種能夠激發和保持活力的體制。“如果整個組織都陷入一種惰性,高層搞政治鬥爭,員工缺乏拼搏精神,那麼企業對外部變化的感知能力肯定會下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