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實力的提升 地位的躍升

  • 發佈時間:2015-08-07 09:33:13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10年,既是時間階段的總結,更是時代潮流的演繹。

  10年前,在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面對産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廣東製造業被逼上了“絕路”。

  在此後的10年裏,廣東將技術標準作為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有力手段之一,通過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使産業轉型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呈現出“厚積薄發”的蓬勃態勢。

  當前,落戶廣東的國際、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TC/SC/WG)分別達到9個和190個,這些標準化組織不僅搶佔了産業發展的“制高點”,而且也成為推動廣東産業轉型升級、應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領頭羊;廣東企事業單位共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分別達891、3912、3207項,組成了“廣東團隊”,擴大了優勢産業在標準化領域的“話語權”;推動成立210個標準聯盟組織,發佈實施聯盟標準742項,使一些企業攜手從“聯軍”到“地方隊”,再擠進“國家隊”,用標準再造了傳統産業新優勢。

  從數字看廣東實施標準化戰略帶來的變化,就好像看一位田徑百米運動員比賽,越到後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 本報記者沈 洪

  兩個戰略 推動量的提升

  將制修訂國家標準視為標準化戰略的重點,把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提升到戰略競爭的高度。

  “有家居的地方,就有廣東産的家電;有建築的地方,就有廣東産的建築材料”,用這一説法來形容廣東相關産業在國內的地位,絲毫都不誇張。

  尤其是逐步形成的珠三角的裝備製造、電子資訊、建築材料、傢具、燈具、家電;粵東和粵西的化工、金屬製品、海洋水産等100多個産業集群和區域品牌,勾勒出了廣東“製造業城市群”這一最鮮明的特徵。

  然而,因製造業發達而聞名的廣東,其掣肘之處也恰恰在於製造業。為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廣東將標準化工作上升到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戰略層面。

  早在2004年,當全國大批企業還在大搞加工製造業,單靠廉價勞動力和低廉産品佔領市場時,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率先提出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為契機,樹起了標準化戰略推動“廣東製造”向“廣東標準”轉變的旗幟。

  進入“十一五”後,廣東省相關領導認識到,産業轉型升級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由“廣東製造”轉向“廣東創造”。2007年2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明確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工作的要求,旨在推動“廣東標準”向“廣東智造”躍升。

  進入“十二五”後,廣東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競爭的格局也在變化。從原來的産品競爭、企業競爭演化到區域間整體競爭力的比拼,其背後需要標準化戰略作為支撐。2010年伊始,廣東省政府出臺《關於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意見》一號文件,2011年10月,發佈《廣東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十二五”規劃》,旨在推動全省標準化戰略呈現出協同發展的大格局。

  這一系列高規格、系統化政策文件,不僅是為了推動量的變化,更是要實現質的飛躍。

  四個變化 開啟質的飛躍

  從動力之變到理念之變,加速了標準化戰略實施步伐;從觀點之變到思路之變,提升了標準化戰略綜合效能。

  動力在變。在政策激勵機制下,承擔標準研製的企事業單位配套資金投入呈幾何級數增長,從而推動了“廣東製造”向“廣東智造”躍升。

  在廣東省每年1500萬元的標準化戰略專項經費財政支援下,帶動了21個地級以上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超過3億元,撬動企業標準化研製經費投入超過幾十億元,企業已成為標準研發、制定的主力軍,從而加強了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領域和重要專項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促進了自主創新和技術標準的融合,搶佔了産業制高點。例如廣州市自“十二五”以來,市財政共投入6700多萬元標準化戰略專項資金,帶動了8個區相繼制定、設立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專項財政資金規劃6400多萬元,帶動企業投入比例達到1:17。

  理念在變。如何解決標準的“公益性”和智慧財産權的“私有性”矛盾?廣東省引導和鼓勵企業“向上看”,將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先進的企業標準並建立先進標準體系。

  沒有先進的標準,就沒有先進的製造業,更無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為提高標準化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標準轉化率,加大和加快標準制修訂力度和步伐,逐步解決標準制修訂速度慢和高新技術標準滯後的問題,廣東省質監局在推動企事業單位加強標準化領域的産學研合作中,鼓勵地市質監局將標準化工作成效的“事後”獎勵與“事前”資助相結合,對企業主導和參與標準化的獎勵有“獎”更有“勵”,推動優秀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的競爭。

  同時,選擇重點産業和産業集聚區,開展先進製造業標準化示範試點工作,通過在10家裝備製造、電子資訊、家用電器等企業及一批産業集聚區開展先進製造業標準化示範試點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制定嚴於行業、國家或國際標準的企業標準,為標準化體系建設樹立了新“標桿”,推動了産品品質的提升,實現高標準、高品質帶來高效益。

  觀念在變。通過在一些産業集群制定“聯盟標準”,廣東通過多種方式大力推動各企業變分散發展為整體發展,成為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的一把“金鑰匙”。

  “一鎮一品”的區域性産業集群經濟是廣東産業發展的特色,該省已形成了一批以鎮(街)為地理單元,由上百家同類生産企業匯聚而成的産業集群。為引導傳統優勢産業加快轉型升級,廣東省質監局創新工作思路,瞄準一些尚未建立相關標準的優勢産品,採取自願結合的形式,將行業內的企業聚集在一起,逐步建起了以“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為模式的標準聯盟組織,通過整合聯盟成員中的先進技術,制定並實施聯盟標準,再造了傳統産業新優勢、推動了産業集群優化升級、提升了産業競爭力。

  2011年6月8日,由順德區組織的“美的”“創迪”等10家電壓力鍋標準聯盟企業,以産業聯盟形式組團代表我國向國際電工委員會提出的電壓力鍋國際標準修訂提案獲大會通過,成為了國際標準。順德以標準聯盟為紐帶,以産業聯盟的形式,抱團主導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從“聯盟標準”上升為地方標準再到國際標準,實現標準的“三級跳”。

  思路在變。如何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健康發展?廣東省通過解決好産業快速發展與標準制修訂、實施、檢測之間的矛盾,提升了廣東在新一輪産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為解決戰略性新興産業標準發展落後於産業發展的問題,廣東省質監局根據新興産業發展、變化、更新快以及技術含量高、産品應用越來越廣泛的特點,把建立新興産業標準體系放在了標準化戰略的突出位置。該局聯合相關部門在LED照明、電動汽車、高端新型電子資訊等新興産業,制定了標準體系規劃和路線圖,為其發展提供重要指引。在路線圖的影響下,一些企業為贏得標準話語權,將自主研發的“獨門絕技”轉化為標準,搶佔産業制高點,實現了技術人才90%以上在企業、研發資金90%以上來源於企業、研製標準項目90%以上來源於企業的集聚發展模式。此舉使新興産業在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中,更多地體現廣東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從而提升在新一輪産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接二連三 帶動新的升級

  用標準化引領現代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用標準化助推傳統“三農”提質增效。

  如何擺正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關係?廣東省産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不僅盯著製造業,而且關注服務業和農業的“接二連三”。

  廣東清醒地認識到,作為製造業大省,必須修補現代服務業“短板”。破解服務業已佔全省GDP 50%卻無標可循的困局,必須以農業標準化為紐帶,形成現代農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實現傳統農業向大農業的轉變。

  在標準化戰略的指引下,廣東省在2010年對10家服務業企業開展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推進標準化試點工作助推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以此改變長期以來服務業領域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後的狀況,打破這種“一條腿走路”影響著現代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局面,從而構建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為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目前,廣東承擔了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29個,廣東省質監局組織下達的省級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達56個。

  在標準化戰略的引領下,廣東以750個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以“公司+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在示範區的帶動下,以一種或一類優勢農産品建立龍頭企業,整合了相關資源,使示範區不斷向二三産業延伸,通過“接二連三”真正實現産銷協調發展、生産生活生態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生産經營向規模化、産業化邁進,帶動了農業的轉型升級。近3年來,輻射帶動農用面積達114萬公頃,漁業、種植業、林業平均單産分別提升11%、13.9%、20%,102萬個示範農戶單産純收入平均提升了20.7%。

  通過實施標準化戰略,目前廣東已逐步建立起了國際、國家、行業三個標準層次、構築形成了覆蓋全省一、二、三産業的標準化體系,不僅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實現了企業與産業的雙升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