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醫檢:行進在路上
- 發佈時間:2015-06-19 09:32:55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行業風向標
□ 本報記者 楊 蕾
縣級醫院的收費標準卻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檢測待遇;不用排隊、不用奔波,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就能方便輕鬆地完成檢測;大醫院不再忙“死”,小醫院也不再閒“死”……能夠給醫學檢驗檢測行業帶來這些變化的第三方醫學實驗室被寄予“醫改突破口”的厚望。6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如何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時,還特別強調要“要探索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那麼,什麼是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對我國原有的醫學檢驗檢測行業來説,這一新事物的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麼?
受歡迎的“第三方”
被不孕症困擾已久的張娜(化名)專程從山西五台縣來到太原市中醫醫院就診,希望通過中醫調理治療不孕不育。“她這種情況必須先做外周染色體技術分型分析檢測,醫生才能根據診斷結果對症下藥。”該醫院檢驗科醫生稱:“這項檢測我們沒有設備和專業人員,如果在以前,就只能讓患者去大醫院了。”
現在,張娜不需要擠在大醫院排隊等治療,只要在太原市中醫醫院留下樣本,不用排隊就能取上檢測結果。“這是因為我們醫院將做不了的檢驗項目外包給第三方醫檢機構診斷,醫院負責採集患者的樣本,醫檢機構負責在最短時間內出具檢測結果。”太原市中醫醫院負責人説。
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又稱為獨立醫學實驗室,是指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許可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專業從事醫學檢驗的醫療機構,是對現有醫療資源的一種有益補充。
河北省臨床檢驗中心主任趙建宏認為,無論從患者還是醫院的角度,第三方醫檢都是受歡迎的。首先,正如本文所舉例子那樣,第三方醫檢給患者帶來的便捷是顯而易見的;其次,對中小醫院、診所和社區門診而言,第三方醫檢可以有效規避醫院在實驗室設備、軟體、人員等方面的高額投資,同時又極大地提高了對病症的診斷精確度;對三甲醫院而言,部分高端檢驗項目對設備、人員要求高,投入大,第三方醫檢機構可以集中承接和外包這些項目,節省投入,同時提高專業化水準和規模效益。
進入快速上升階段
第三方醫檢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較早,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中,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市場份額已達到50%~65%,美國為38%,2010年美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市場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
比較之下,我國第三方醫檢行業起步較晚,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屬於新生事物,但近5年來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80余家第三方醫學實驗室。2014年,這些龍頭企業營業額平均增長率為33%~35%,預計2015年仍將保持30%左右的增長。
以我國最早進入國內第三方醫檢領域的企業——金域檢驗為例,1994年成立後,已相繼在全國建立了23個省級中心實驗室,可檢測1600余項檢驗項目,每天為全國16000多家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外包服務,年標本量超3000萬,覆蓋全國30個省,其業務量佔我國第三方醫檢約30%的市場份額。
趙建宏還特別強調,近年來,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援加速了整個行業的發展。2009年,原國家衛生部出臺《醫學檢驗所基本標準(試行)》,明確提出在醫療機構類別中增設醫學檢驗所;2012年,衛生部明確提出,第三方醫學獨立實驗室作為對醫療機構的有力補充,對社區醫院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要求大力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評價等服務,這些都成為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在中國存身與發展的政策背景。
仍然處於發展初級階段
沒有人否認,第三方醫檢擁有廣闊的未來;也沒有人懷疑,第三方醫檢仍會迅猛發展。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我國第三方醫檢發展中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趙建宏認為,“發展的初級階段”表現在三個層面上。雖然第三方醫檢行業發展迅猛,但目前的服務量只佔醫學檢驗的2%,這與發達國家50%以上的市場份額相比,差距甚大;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了一些有規模的第三方醫檢企業,例如金域、迪安等,但真正領導行業的大型企業還很少;我國的第三方醫檢機構最多能開展1600多項檢驗,而美國同類實驗室最多能開展5000多項檢驗。
金域檢驗集團董事長梁耀銘也表示,不論是發展年限,還是檢測、服務能力,國內第三方醫學實驗室開放、創新的動作還不夠多,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力度也有待加強。同時,無論硬體還是軟體,國內的第三方醫學實驗室與發達國家還有著較大差距。在高端學科人才的引進、培養、儲備和沉澱上,目前國內第三方醫學實驗室還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人才寧願選擇留在公立醫療機構。
與很多新生行業的發展類似,第三方醫檢在發展初期也曾經歷過無序競爭的階段。浙江省臨床檢驗中心負責人宋超認為,第三方醫檢發展過程中“品質問題最惱人”。檢驗標本採集、運輸過程的品質控制,檢驗試劑的選擇,室內品質控制,標準操作規程等等,都可能成為影響第三方醫檢品質的因素。
“還有一個問題是第三方醫檢必然存在的問題。”趙建宏強調,“實驗室與臨床的有效溝通,這是第三方醫檢的‘短板’。例如,標本應該如何更好地獲取?檢測結果如何更好地運用於臨床診斷之中?如果臨床診斷中出現了質疑,如何從檢測環節獲得有效反饋?這些問題解決好了,第三方醫檢才能更健康地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