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專家曝機動車尾氣檢測造假嚴重

  • 發佈時間:2015-05-27 09:34:01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國家強制性標準被個別企業操控,虛假檢測數據監管缺失。”

  “魚目混珠的專家隊伍,造成假冒偽劣簡易工況法檢測設備蜂擁上市,項目單位遭受排擠與打壓。”

  “‘三不是紅頂機構’與不法商家勾結,阻礙了技術創新,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5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綠色在行動(系列二)《機動車簡易工況法排放檢測》技術澄清專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披露了我國10年來簡易工況法瘋狂造假的各種內幕。

  機動車檢測問題普遍

  在當日的研討會上,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原研究員韓應健説,目前機動車檢測場大量採用的“簡易瞬態工況法”是非常準確的檢測技術方法,但要嚴格按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要求生産和進行技術品質考核才行。

  “然而實際上,95%簡易工況法檢測設備是拼湊的假冒偽劣計量産品。”韓應健説。

  韓應健表示,目前機動車檢測普遍存在4大問題:

  一是沒有執行設備儀器標準。在韓應健看來,執行設備標準,對所有設備商的儀器設備嚴格檢驗考核,是制定標準的初衷和目的,也是全國開展簡易工況檢測的重要技術保障。“但這項工作沒有開展,環保部對所有設備商的儀器設備沒有建立準入制度(核準、産品目錄等)。”

  二是控制軟體不統一。檢測控制軟體由各個設備商自己開發,不能保證對簡易工況檢測過程的控制與國家標準一致。比如流量數據採集和濃度數據採集的同步處理、設備標定、操作界面、載入減速掃描最大功率等,容易混亂或功能缺失,甚至給利用軟體生成假數據的作弊行為留下機會。

  三是汽油車簡易工況限值偏寬。許多地方直接採用HJ/240-2005《確定點燃式發動機在用汽車簡易工況法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的最寬限值,太寬鬆。

  四是操作人員更換頻繁,培訓管理跟不上。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綜合檢測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沈弘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2003年起,各地機動車檢測站大量上工況檢測設備,蜂擁而上。一些檢測站並不是為了治理大氣污染,而是利益驅使。有些地方沒有經過調研和可行性分析,任由大量車輛排放不合格現象存在。”

  “三不是紅頂機構”作祟

  現任中關村空氣污染防控聯盟理事會主席的顏梓清,目前也是“簡易工況法”國産化項目的總負責人。據其介紹,他們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20多名專家,花3年時間研發了ASM、VMAS、LUGDOWN、簡易工況法排放檢測設備系列産品。

  “這些研究成果在2003年獲得了科技成果證書,專家組鑒定結論顯示:金鎧星自主開發的具有自我智慧財産權的系列産品,屬國內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對推動我國I/M制度、産品國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顏梓清爆料稱,“但在市場推廣中,一夜之間,就冒出了好幾家生産商。”

  北京君泰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曹劍鋒也表示,從2006年起,有兩家沒有簡易工況法《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的廠商長期把持市場,還申請上市。

  “當時環保部門某些官員為了讓上述兩家公司生産的簡易工況法設備儘快佔領市場,還專門委託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成立專家組,負責指導各地機動車檢測,並要求不對簡易工況法進行技術考核。之後,各地市成立的‘三不是紅頂機構’機動車排污監控機構近40家。”

  顏梓清將那些“三不是紅頂機構”稱為政府某些部門縱容的“攔路虎”。“它們不是政府機構,人員編制不是公務員,不是技術研究的專業機構,也不是法人性質的承擔行為責任的機構。”顏梓清説,但這些機構卻可以參與政策的制定、技術的權威評審和市場的監管控制。

  顏梓清説,這些機構制定政策的目的不是為了促進行業發展,而是如何保護他們的利益共同體;他們評審技術不是選擇先進的技術和有品質保障的産品,而是選擇與他們有利益關係的企業;他們對市場的監管不是規範市場,而是打擊和阻撓與他們沒有利益關係企業的生存。

  上述專家還表示,某機動車尾氣檢測設備生産廠商的負責人,還通過公關,成了“三不是紅頂機構”相關評審專家,並通過與“三不是紅頂機構”勾結篡改了技術標準。

  各地檢測監管網路不能互通互聯

  機動車尾氣排放是霧霾産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環保部2014年公佈的《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2013年,全國僅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就有640.6萬噸,另有一氧化碳3439.7萬噸、碳氫化合物431.2萬噸、顆粒物59.4萬噸,減排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環保部監測結果顯示,京津滬機動車排放平均佔大氣污染源24%左右。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在今年兩會上也曾表示,汽車尾氣在大氣污染和其他污染中佔31%左右。應當説,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

  但目前我國在機動車污染防治方面“基本失控”。上述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在新車(銷售前)、在用車(銷售後)兩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造假行為。目前全國拼湊的假冒偽劣“簡易工況法檢測設備”佔90%以上(多達5000多條),檢測數據誤差高達30%以上。

  各地機動車檢測方法和檢測標準限值不統一,新車排放標準限值與在用排放標準相差11~21倍。檢測機構“雜、亂、多”,缺乏技術能力,管理混亂。檢測買標賣標現象普遍。各地政府投資建設的車輛檢測監管網路形同虛設,不能實現互連互通,對檢測作假和虛假數據無法監管。

  “大多數檢測場缺乏成套設備技術性能的考核標準、規程和技術要求等相關法規的支援,設備良莠不齊,檢測市場混亂,作弊手段多,車蟲寄生現象普遍。”北京建築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教師姚聖卓説。

  姚聖卓認為,全國重點地區應統一尾氣檢測方法,加快相關標準、法規、規程和技術要求的制定、補充和修訂,研發尾氣排放檢測用和檢定用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設備。

  上述專家還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儘快清查假冒偽劣檢測技術設備,政府相關部門與“三不是紅頂機構”儘快脫離依附關係,嚴查“三不是紅頂機構”與不法産商的違法行為,規範環檢機構行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