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安靜地做一個品牌

  • 發佈時間:2015-04-27 09:32:4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牌新語

  □ 胡立彪

  都説中國是“産品大國、品牌小國”,但到底“小”到什麼程度呢?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自2000年開始,每年公佈一次當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強榜單,在2013年之前的連續14個榜單中,從無中國品牌的名字。直到2014年華為以第94位的名次入榜,才結束了這份尷尬。

  為華為實現中國品牌歷史性突破點讚是必須的。但點讚之後,有一個老問題再次凸顯出來:中國為什麼缺少世界級品牌?

  專家學者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歸納起來有這麼幾個方面:我國改革開放時間短,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且缺乏悠久的現代商業文明歷史,品牌意識明顯不足;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獨立智慧財産權,不能從技術含量上支援全球品牌的形成和提升;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援和國際化媒體,明顯制約了中國品牌的海外影響力;不適當的合資政策制約了民族産業的成長空間,也制約了自主品牌的成長空間;國際市場對中國産品及中國品牌存在偏見和成見;部分國人有崇洋媚外心理,對國産品牌缺乏自信和支援。

  除此之外,還有人考慮到中國經濟的特殊市場性質及由此産生的市場壟斷等因素,認為這對品牌發展會造成負面影響。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中國品牌的成長,但似乎都並不充分,而且,每一個原因也都能夠找到反例。比如針對改革開放時間短、經濟發展歷史不足、品牌培育不充分這一點,有人就提出反駁:蘋果、谷歌等一些高科技企業,從開創品牌到成名,並沒有花多少時間。這説明最為關鍵、最為根本性的原因尚未被認識到。

  古語有雲: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中國品牌寂寂無名,問題不在外在環境怎樣,而在品牌自身缺乏“立”的“所以”,缺乏讓人知的“能”。簡單地説,經濟政策、市場環境甚至創新技術等都是品牌形成的外因,而作為內因的“所以”和“能”,簡言之就一個字:做。中國品牌“無位”、“人不知”,最大的問題是太浮躁,沒有誰是在認認真真“做”品牌。

  我們看到,這麼多年來,做電腦的大多是在“攢”電腦,做汽車的大多也是在“攢”汽車,腦子裏想的除了利潤就是份額,很少有企業能夠沉下心來,下大力氣、花大成本去堅持做一件行業內獨一無二的開創性的事。有人説,品牌是有精神和理想的,而中國的品牌恰恰最缺的就是這一點。中國市場太大了,中國市場的錢太好賺了,一錘子買賣就能撈錢,誰還去費勁創立品牌?當賺了一些錢,中國企業就開始“作”了,喊出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品牌口號,動輒把“國家使命”、“民族情感”等這些大詞加進品牌的筐裏。但它們根本就不知道,世界級的品牌從來都不喊這些口號,甚至也不把國家戰略包含進自己的品牌內涵。因為它們知道,在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中,沒有人為你的民族自豪感埋單,人們只為自己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埋單。世界級品牌的精神很單一,就是執著加實幹;理想也很樸實,就是通過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品質贏得市場。

  有人寫過這樣一段話:“曾經喜歡海爾,以砸冰箱的豪氣征服國人;曾經喜歡聯想,以收購IBM的魄力揚名海外;如今喜歡華為,恐怕日後也不會再移情別戀,因為終於明白,企業最重要的是堅守一個理念,專心做事,有企有業。”的確,華為之所以能夠登上“全球最佳品牌”榜,原因就在於它肯“做”,不炒不鬧,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品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