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遙看日係家電離去的背影

  • 發佈時間:2015-02-09 10:32:27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牌新語

  □ 胡立彪

  前不久,松下公司終止了其在中國僅剩的電視機工廠濟南工廠的生産,並開始企業清算手續。這意味著松下將退出在中國的液晶電視機生産業務。此前稍早些,東芝宣佈將從3月起停止在北美的電視開發和銷售業務,將東芝品牌出售給台灣的一家代工企業。目前,在彩電業務上尚有規模的日本企業,只剩下夏普和新力了,而這兩家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過去幾年,日本家電企業在黑電、白電領域全線崩潰,而電視産業虧損最為慘烈。資料顯示,自2009年起,日本已經從家電出口國變為進口國。2011年,新力、松下、夏普3大日本家電巨頭共虧損1.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83億元)。新力剛剛發佈財報顯示,2014財年虧損有所收窄,但依然高達17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0億元),這已是它7年內的第6次虧損。松下2011和2012財年連續虧損7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0億元),創全日本企業的新高,而夏普的巨虧也被形容為“百年一遇”。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家電企業在經歷一番興衰變故,特別是敗走中國市場之後,對這句話應該有了深切的體悟。説不行就不行了,日係家電企業到底出了什麼事?相信許多人都想搞明白這個問題。

  不同於單一企業成敗多緣于市場層面的個性原因,日係家電企業整體落敗,背後定有更深層次的戰略及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學者分析認為,日企相比于歐美企業在本土化方面進程要緩慢得多,這是掣肘其發展乃至導致其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事實上,沒做好本土化工作,正在於日企對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存在偏差。

  中國市場開放初期,日企比歐美企業進來得都晚,説明它們對中國市場的潛力認識不足。而剛剛開始加大投資力度,提升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時,又趕上了亞洲金融危機,這讓日企的看法又發生變化,把中國市場當成了包袱。2002年,中國加入WTO,他們再次受到中國市場的誘惑,重新進來,顯然已經趕了個晚集。可見,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是猶猶豫豫、斷斷續續的,在中國的戰略沒有可持續性。當企業對一個市場存在嚴重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排斥態度時,它是不會對其做長期的戰略規劃的,進入這個市場根本不想冒險,只想規避風險,只顧短期利益,失敗也就成為必然。

  因為缺乏信任,所謂本土化自然就既慢又不徹底了。人們看到,在關鍵決策上,日企均依靠日本人內部進行溝通,自己做決策,根本不讓中國公司高層參與意見,這必然會拖慢其決策的步伐。特別是在用人方面,日企更是不願邁開本土化的腳步。在中國的日資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基本由日本總部派出,中國人很少有升任高級管理職位的機會。這種做法的背後,是日本人對中國市場骨子裏的傲慢與偏見。新力CCD事件、豐田召回事件等危機事件中,日企表現出對中國消費者權益不尊重的態度,很好地説明瞭這一點。

  當然,日企失敗也是對手變得日益強大的結果。其第一個對手就是中國本土家電品牌。以往日係家電的成功是基於品質與品牌的積澱,但是,近些年國産品牌經過努力拼爭,實現了趕超,在技術、性能、價格、品質等方面彰顯了優勢,有足夠實力與日係産品相抗衡,産品線及行銷策略貼近本土需求,贏得了用戶青睞。與此同時,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係家電品牌也強勢崛起,來勢洶洶。中、韓家電企業兩面夾擊,步步緊逼,讓日企漸陷絕境。

  俗話説,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日企在中國市場落敗于中、韓企業,説到底還是敗在自己手上,敗在傲慢輕敵的心理上。這樣的教訓日企當然要反思,而所有中國企業也應當汲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