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晶片 大夢想
- 發佈時間:2014-11-03 09:34:38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唐石成 本報記者 蔣維勝
積體電路是當今資訊技術産業高速發展的基礎和原動力,已經高度滲透與融合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其技術水準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産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一。2013年,我國共進口積體電路産品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5%,成為我國大宗進口商品之一。
而今,積體電路這一新興産業,在重慶曆經10年發展,已初具規模,一塊小小的晶片正承載著打造千億級産業的大追求、新夢想。
積體電路起航重慶
積體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它是在半導體硅晶片或其他介質基片上,把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等元件及佈線整合互聯起來,在結構上形成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整體即積體電路晶片。
不為人知的是,這項由歐美國家發揚光大的新興産業,在國內率先取得突破的地方卻是在重慶。早在上世紀50年代,重慶的一家研究所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片積體電路晶片。當時,這個研究所位於重慶南岸區光電路上,光電路也由此得名。
時光荏苒,重慶發展積體電路産業雖然起步較早,但因種種原因,這一産業卻沒能適時“生根發芽”。直到2004年,台灣茂德科技打算在大陸地區投資建設新的積體電路晶片生産基地。
該公司在先後完成對國內多個城市的實地考察後,最終選中了重慶。而此時,重慶也正在探索産業結構變革的突破口,並把目標鎖定在資訊産業,計劃引進數家有分量的電子企業形成初步産業支撐。由於雙方都在尋找合作對象,所以初次交易雙方就一拍即合。
緊接著,重慶市政府成立了“811”項目領導小組和指揮部,在西永大學城旁邊啟動微電子産業園建設,計劃投資9.6億美元,生産單月産量6萬片的晶片。為振興工業,重慶市政府決定每年確定一個工業“一號工程”給予重點扶持,而第一個“一號工程”就是“811”項目。
路遇荊棘産業重組
在IT産業領域中有一種“硅週期”現象——即5年為一個週期,IT産品市場會出現起伏波動,迴圈往復。茂德公司在重慶建廠時,不幸恰巧遇到了波谷期,而這承載眾多期望的“811”項目也似乎生不逢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茂德母公司“入不敷出”。自顧不暇的茂德公司無法顧及襁褓中的渝德科技,只好忍痛變賣這一資産。儘管渝德科技當時仍保持著8000片/月的産能,由於缺乏母公司的資金支援,渝德科技依舊無法擴張産能,運轉相當艱難。
幸運的是,2010年,重慶市政府在與世界500強中航工業集團討論直升機合作項目時,關於渝德科技重組的建議引起了中航工業集團的極大興趣。當時,中航工業集團正計劃拓寬發展領域,希望將航空高新技術迅速融入到新型顯示、航空電子、汽車電子等産業中,放大其核心優勢,所以同意了以1億元的價格收購位於西永的8英寸晶片工廠——渝德科技。而渝德科技也由此更名為中航微電子。
載夢起航恰逢機遇
國內積體電路雖然需求量很大,但是本土公司的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等卻全面落後於國外。在國家對研發創新給予重點投入與大力扶持下,國內積體電路産業雖已在諸多領域的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在通用CPU、記憶體等“量大面廣”的通用積體電路産品方面,國內還是尚屬空白。隨著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智慧終端産品多樣化,智慧汽車、智慧家居以及多種智慧設備加速滲透人們的生活,積體電路也打開了市場。
茂德公司在重慶投資的“811”項目雖然最終無奈退場,但卻留給重慶一批設備和大量經驗。所以,中航工業集團執掌中航微電子,既是央企航空行業進入積體電路領域的首創,也是重慶重拾“芯”夢想的大好時機。
經過幾年的發展,西永微電園的積體電路産業已形成了“設計-製造-封裝”完整産業鏈,建成了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投資的2條6英寸晶片生産線,並在著手引進12英寸晶片生産商。
目前,重慶已形成的汽車、儀器儀錶、數字醫療設備生産等産業基礎,為積體電路産業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且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專門為積體電路行業提供了高端設計、研發、檢測以及半導體産業一線等方面的技能人才,為這一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2013年,我國積體電路産業總産值達2700億元,雖然重慶積體電路總産值只有50億元,但同比增長速度達到25%,且全年累計生産的積體電路已達40萬塊,同比增長整整擴大了1倍,産業發展已進入“高品質、上規模、提速度”階段。隨著今年《國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的發佈以及強有力的扶持政策出臺,我國積體電路迎來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機遇,而重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