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誰患上了“恐懼症“?

  • 發佈時間:2014-10-17 10:32:42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言堂

  □ 林 鳴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患上了恐懼症,言行會變得與常人不同,表現為處處謹慎小心,唯唯諾諾,生怕天會塌地會陷。如果這個人是一位消費者,那麼結果將更加不妙——因為地球人都知道:消費者一“恐懼”,後果很嚴重。那麼,後果嚴重到何種地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先説市民早餐必需品——牛奶。三聚氰胺事件令不少人患上牛奶恐懼症,這給牛奶市場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根據官方統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只喝掉1.2公斤牛奶;2007年,平均每個中國人的牛奶量雖然已達到26.7公斤,但與西方相比,中國人喝掉的牛奶還要少10倍。在中國人逐漸接受牛奶的今天,偏偏發生毒奶粉事件,這讓原本繁榮的中國奶製品行業遭遇寒流。調查顯示,面對“多家知名企業牛奶出問題後,你打算怎麼辦”的調查問卷,近三成受訪者表示要“改喝豆漿”。據説這一答案讓許多奶牛陷入“抑鬱”狀態。

  熱愛自然的人們,都希望在旅遊中獲得愉悅,但在旅行社看來,要讓遊客在旅遊中享受快樂並非易事。一位知名導遊對此大倒苦水:“我發現,很多時候,遊客總是時刻保持警惕,像防‘賊’似的防範我們。”這位先生難道不明白:遊客保持戒心的原因就出自恐懼。如果從業人員規範自己的言行,多點敬業精神,用心去服務遊客,自然會使遊客少一些先入為主,多一些換位思考。那麼,大夥兒的旅程一定會充滿歡樂。

  心理學家對此解釋道,恐懼症是對某種物體或某種環境的一種無理性的、不適當的恐懼感。一旦面對這種物體或環境時,患者就會産生極端的恐怖感。眼下,隨著生活、工作的壓力增大,恐懼症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人不自覺地患上“消費恐懼症”,總是覺得買賣中到處有陷阱,因而自我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甚至將自己和商家擺到對立位置上,變得不願和不敢消費。要知道,這種“病症”一旦流行,無疑將動搖公眾的消費信心,甚至成為拉動社會內需的絆腳石。據消協組織統計,如今公眾在消費時遭遇人身、財産受損害的情況屢有發生:有的吃飯時放在門口的自行車丟了;有的是孩子遭遇電梯夾手等意外傷害;有的在消費場所錢包被偷;有的因酒店、商場地面不平被絆倒摔傷;有的吃飯吃出玻璃碴等異物……最糟糕的是,每當這類傷害事件發生,善良和講理的商家很少,多數經營者往往以各種藉口為由拒絕賠償。他們難道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冷漠無情已經觸犯法律?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産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産安全的要求。”

  法律和人情都告訴我們,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有責任、有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聰明的商家應時刻保持警覺,排除隱患,將應急措施和必要處置放在第一位。他們懂得,“愛護消費者”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重在提升産品和服務品質,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弱化彼此的“敵意”,還原消費以輕鬆、安詳的本色。

  請記住,當全體消費者陷入恐慌,最終感受莫大恐懼的只能是廠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