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0月23日訊 2024年10月20日上午,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科技大會平行論壇—AI重塑金融與安全治理”在北京金融科技中心舉行。
本次論壇以“AI重塑金融與安全治理”為主題,匯聚了來自政府、學界、産業界的眾多專家與精英,以"主旨演講+圓桌對話+成果發佈"的方式探討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及其對安全治理的影響,共話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變革與安全治理的未來。努力推動金融科技與安全治理的深度融合,共築金融安全防線。
在領導致辭環節,北京市副市長、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司馬紅表示,金融業是北京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産物。截至今年8月,北京市已有重點金融科技企業1840家,其中專精特新企業28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87家,已經成為北京市金融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先鋒。
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為金融安全治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一系列挑戰。如何確保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有效保護個人資訊不被濫用或洩露,已經成為金融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工智慧的自主性和決策速度在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的同時,也讓金融監管機構面對更加複雜、動態和快速變化的金融環境,對監管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安全治理的挑戰也同時體現在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係,監管機構要快速響應新興技術的發展,並在不抑制創新的前提下制定出有效的監管措施。
她希望來自政府、學界、金融界以及科技界的與會嘉賓在論壇期間深入探討發展趨勢,交流創新經驗,分享最佳實踐,形成豐碩成果,為北京乃至全國金融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主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平主持“主旨報告一”環節。
在主旨報告環節,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發表題為《AI重朔金融與安全,助力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演講。他表示,在金融保險領域,大型模型技術顯著提升了數據處理的效率與精確性。然而,但大型模型技術的應用也伴隨著相應的風險,並敦促保險業對此予以高度關注。他提出,保險行業應與技術專家及安全專家攜手合作,共同擬定適用於本行業的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以確保人工智慧在保險業務各環節中的應用均能滿足安全規範。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馮登國發表題為《人工智慧主要安全風險與對策建議》的演講。馮登國首先概述了國內外在人工智慧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法規,強調了人工智慧對傳統安全的影響。同時,馮登國指出,人工智慧尤其是大模型的廣泛應用會面臨眾多安全風險,包括數據洩露、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自動化和智慧化、深度偽造的危害、大模型幻覺導致的錯誤資訊涌現和人工智慧武器化帶來的新型網路武器等安全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威脅到個人隱私和行業安全,還對國家政治穩定和金融秩序造成嚴重影響。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馮登國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制定實施人工智慧倫理原則與框架,加強可信數字內容體系建設,加強隱私保護模型推理研究,增加人工智慧在網路攻防領域的角色,建立大模型安全理論體系以及構建人工智慧安全測評體系等。
馮登國強調,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網路空間安全發展的一個新的關鍵變數,人工智慧自身安全問題和它的應用導致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人工智慧賦能網路空間安全,一方面人工智慧提升攻擊準確性和效率,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能提高防禦和監測響應能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發表題為《金融創新的成功是高階金融安全的保障》的演講。賈康指出,我國金融創新的成功,是形成高層次、高水準金融安全的保障條件,需要以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隨之跟上規範發展,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思想觀念創新相結合的系統工程,達到金融服務經濟發展而同時防控風險的並行不悖。
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席教授、金融科技中心創始主任叢林教授發表題為《AI重塑金融:獨立創新與安全治理》的演講。叢林重新審視了人工智慧的定義和發展,強調了從指令驅動自動化到目標導向智慧的轉變。他指出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個方向:大模型、大數據和智慧演算法。在金融領域,叢林認為應專注于專業問題的解決,需要結合專業知識構建獨立的AI模型,並且這些模型應以精準可控的方式解決金融問題,並強調了金融AI的安全治理問題,包括準確性、隱私保護和系統性風險。
民建北京市委市金融委副主任,中國供銷集團供銷大集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副總監申景奇主持“主旨報告二”環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資管機構監管司副司長,民建中央青年委主任蔣則沈發表題為《加強安全治理,促進金融理性實踐》的演講。蔣則沈指出,人工智慧(AI)在金融領域應用雖然處於起步階段,但對金融服務方式、效率、範圍和準確性將産生深遠影響。人工智慧不僅有助於提高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通過應用分析海量數據改進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還將改善客戶服務體驗,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人工智慧應用也帶來了關於模型的可解釋性、公平性、責任歸屬以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等挑戰和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數字金融與科技中心主任 Agostino Capponi發表了題為《開放式金融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的演講。區塊鏈作為金融科技領域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智慧合約這一創新機制,成功實現了交易的自動化處理與條件精確執行,為金融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與信任保障。儘管目前區塊鏈技術仍存在一些技術瓶頸與改進空間,但它無疑已經成為推動金融科技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力量,引領著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發展。
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江浩發表題為《螞蟻消金的普惠金融科技探索》的演講。江浩指出,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探索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2015年之前,主要基於傳統信用卡評分的風險控制理念;2016年至2022年,進入了數字化轉型階段,開始採用更廣泛的數據資源和社交行為的動態數據;自2023年起,開始探索實時的風險控制能力,將風險控制的焦點從客戶群體轉向了場景和客戶實時互動的層面。江浩強調,螞蟻消金在風險控制領域,不僅關注對整體風險格局産生重大影響的因素,而且也致力於挖掘那些雖然影響較小但數量眾多的碎片化資訊。此外,螞蟻消金已從最初的靜態風險控制模式,發展至當前行業主流的動態風險控制,並進一步邁向實時風險控制。
在成果發佈環節,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係副主任郭琨在論壇上代表民建北京市金融委,進行了題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對金融法治建設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的成果發佈。郭琨就調研成果指出,傳統分業經營與監管模式難以應對數字金融的跨界特徵,同時,金融數字資産監管尚處於探索階段。針對上述問題,民建北京市金融委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建議,包括:進一步完善金融業監管與法治生態建設,完善法治協同機制來探索複合監管路徑,通過統一監管框架來適應不同金融業務等。
在圓桌對話環節,由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副主任、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關村金融科技産業發展聯盟秘書長劉勇擔任主持人。北京大學電腦學院教授、元宇宙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鐘,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和人工智慧學院教授、交叉資訊研究院副院長徐葳,中移動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沈紅群,馬上消費科技創新發展部總經理,馬上消費研究院院長赫建營圍繞“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變革與安全治理的未來”議題進行深度探討。
陳鐘認為,儘管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已久,但2024年其演算法及應用達到的科學成就令人矚目。目前,金融領域主要聚焦于通用大模型的應用,尚未出現特別突出的創新成果。他強調演算法與行業深度結合的重要性,並對金融領域未來與大模型的有效結合持樂觀態度。同時,他也指出了AI在金融領域帶來的安全與治理挑戰,包括數據安全性、演算法與算力的依賴,以及在金融關鍵領域中如何防範風險。
徐葳強調,2024年人工智慧技術在多模態學習領域的進步令人印象深刻,對金融行業産生了深遠影響。他提到AI在金融領域的小而又有意義的應用,如AI生成投資分析報告和商業銀行用AI進行金融貸款審批。然而,他也表達了對大模型和類似人類智慧的AI在徵信評估和隱私保護方面的擔憂,認為AI可能以極低的成本挖掘隱私,導致傳統隱私保護觀念的瓦解,並警告了AI在金融風控領域可能引發的風險。
沈紅群認為,人工智慧對金融行業具有變革性的影響,能夠改變業務模式、提升效率和防範風險。她以中移金科為例,分享了公司在AI應用上的探索,包括推出九天金融風控大模型和炫彩活體檢測識別演算法,提升風控效率和安全性。同時,她也強調了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並介紹了中國移動的數聯網,旨在促進數據的安全可信流通。
赫建營指出,隨著AI技術的發展,金融機構已經普遍接受了AI和大模型的應用,AI已經貫穿了金融行業的全鏈條和全場景。他強調了在獲取和分析客戶數據以進行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時,需要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以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益。同時,他也提到了金融機構在遵守國家金融監管法規、加強公司治理以及應用新技術(如智慧質檢和情感智慧)等方面的努力,以確保AI在與客戶互動時能夠感知情緒變化並保護消費者權益。
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在論壇總結中表示,人工智慧與金融行業的深度融合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必須要跟上國際先進水準,迎難而上,要進行大膽研究和創新。同時跟進防範有可能形成的風險。
本次論壇有百餘位來自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學術機構的專家線下參會,直播總觀看量超萬人次,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經濟日報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論壇盛況。
論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華通訊社、國家外匯管理局主辦,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北京金融街服務局承辦,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金融委員會、中關村金融科技産業發展聯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金融大數據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合作承辦。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