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佈局十三五 供給側改革釋放信號

  • 發佈時間:2015-12-21 15:59:43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中國網財經12月21日訊 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被外界廣泛關注,以此來尋找未來經濟發展中的“蛛絲馬跡”。據《人民日報》報道,被譽為中國經濟 “風向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于1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計劃將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五大理念融為未來一年的務實舉措。專家認為,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經濟發展會繼續面臨下行壓力,但穩中求進的基調不變。經濟增速或為6.6%至6.8%之間。

  平衡供需兩端 強化供給側改革

  11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11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産業邁向中高端。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中央頻提“供給側改革”,釋放出決策層“從生産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重要信號。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中國需求結構的不斷升級和總量的不斷擴大,供給問題日益突出,這深刻反映了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還未到位,制約供給的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提出“供給側改革”,更多的是針對市場經濟的某些不完善的地方進行改革。

  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便是部分行業的産能過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讓要素流動起來,讓資源從低效率領域轉移高效領域,從已經過剩領域轉移到更有需求的領域。

  當然,供給側改革的推行並不意味著需求端改革的停滯,要“兩頭促進”,不能“一頭沉”。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需求方面政策的調整見效快,供給方面的調整見效慢,所以一定要注意雙方的互動,有什麼辦法能夠互動加強?他給出兩方面建議:一是不能用過去“大水排灌”的方式,應該用定向調控的方式;二是為了使長期、中長期結構調整能夠到位,必須要培養人才。

  供給側改革的實踐操作可簡化為兩策。一是調整存量,二是培育增量。對於前者,供給側改革要謀劃長遠發展的路徑,亦要考慮當下的迫切問題,即如何消解過剩産能。不同於需求端刺激的方式,供給側發力是更多地通過制度改革與創新。譬如,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化解房地産庫存,要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促進供給與需求有效銜接。在培育增量方面。一是,繼續簡政放權,降低稅負,為企業減負鬆綁;二是,將鼓勵和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和制度落到實處,下決心淘汰僵屍企業,為那些創新性有活力的企業創造更寬廣自由的空間。王一鳴也建議,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過剩産能的退出機制,特別是要能夠有效地解決那些僵屍企業,從而提升中國經濟的品質和效率。

  加快“一帶一路”建設 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目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已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經濟結構面臨巨大調整,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提出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富有創新意義。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正式拉開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幕。“一帶一路”被視作一項“戰略構想”,其主要內容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其戰略目標是與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同時,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優勢産能向境外轉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推動重點産業國際化佈局,都將不斷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10月份,習近平主席訪英期間曾指出,隨著商品、資金、資訊、人才的高度流動,無論近鄰還是遠交,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學人》年刊上發表題為《中國經濟的藍圖》署名文章。其中,文章開篇明確提出:2016年,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拓展國際經濟合作。

  李克強總理在文中深入指出:中國正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國際産能合作,將中國製造業的性價比優勢同發達經濟體的高端技術相結合,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優質優價”的裝備,幫助他們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供給創新推動強勁增長。

  匡賢明接受媒體採訪時亦表示,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開好局的關鍵在於一些關鍵的改革要落地、要破題,使傳統發展動力儘快向新動力轉變,而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及對外開放,將是統領對外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

  城市工作會議37年後重開或加速“城鎮化”

  有消息稱,今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並列召開,這是時隔37年後,“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層面進行專門研究部署,預示著中國“城鎮化”工作或將迎來重大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現在全國樓市庫存量很高,有效化解庫存才能繼續投資,才能實現可持續。近期,包括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等重要高層會議都提到了有關城市工作內容。

  專家分析認為,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12月12日,《居住證暫行條例》發佈,戶籍制度改革敲開了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大門。12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將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作為化解房地産庫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日前,住建部召集地方房管部門研究去庫存方案,其中便提到要促進農民購房、拆遷補償方式變動以及加強商品房管理等內容。從“十三五”規劃建議看,未來將有更多舉措推進“城鎮化”,讓新市民共用城市公共服務,真正在城市安家。

  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指出,農民工市民化改革意義重大,因為目前房地産庫存大,而農民對城鎮住房需求強烈,如此便能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産市場。但是農民工普遍缺乏購買力,這個時候應採取有效措施,比如,可先買部分産權,同時做好補貼,以及降低利率和首付等。“最重要的是,城鄉一體化改革能儘快啟動,比如如果允許城裏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則可以讓農民獲得收益,這部分收益可以用於城市買房。”他説。

  落實好城市工作,不斷推進“城鎮化”,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産等等。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背景就是“新常態”,即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顯著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這一背景下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實現“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綜合 《人民日報》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