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聚財許建文:P2P平臺"上市"背後的真實邏輯
- 發佈時間:2015-05-18 09:30:42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畢曉娟
中國網財經中心近期推出《網際網路金融“大家”談》,該欄目凝聚中國網際網路金融企業(P2P、眾籌、徵信、第三方支付、網路銀行)多位高管的不同觀點,均由大佬親自執筆,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監管動態、行業發展方向、風險控制、人才培養、投資人教育。妙語連珠,針砭時弊,為您帶來最前沿和直觀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動向。第一期我們邀請到了人人聚財的CEO許建文,他對當前P2P網貸爭先恐後尋求上市的熱潮發表了自己犀利而又不失深度的觀點。
2015年將是P2P平臺發展的關鍵一年,中央政府不斷對網際網路行業示好,業內也盛傳6月P2P行業監管細則即將落地。除此之外,也有消息稱A股可能取消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性要求。一連串的利好消息無疑會強力助推P2P企業的上市計劃。
然而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為什麼要蜂擁上市,企業如何跨越重重上市門檻,政府又會否給予P2P等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上市更大的政策支援?在我看來還有很多不明朗的因素。
目前中國P2P行業中大家熱炒的IPO趨勢實質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企業的IPO訴求理應是希望通過上市來獲得融資以擴大規模,但P2P平臺上市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此。
P2P平臺提出IPO的首要目的在於信用背書。
當下中國P2P行業可以運用的曾信手段並不多。與擔保公司合作,與保險公司合作,與銀行合作啟用風險備付金,以上三種是P2P平臺所能運用的全部增信手段,也是已經被業內“用爛”的方式。在競爭如此膠著情況下誰可以在用戶和投資人處獲得更多的信任成為關乎平臺生死存亡的大事。IPO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取信于用戶、取信于投資者的最好方式。就目前IPO的門檻來看還是相對嚴格的,且不論是否可以成功上市,拋出IPO計劃就會給公眾帶來一種可信任感,這份信任感所帶來的收益從目前來看遠遠比上市更大。
P2P平臺IPO策略的第二目的在於眼球經濟效益。
雖然P2P市場相對廣闊但終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市場裏拿到更多的份額,信用背書是一方面,高曝光率則是另一方面。各家平臺都在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寫軟文也好,舉辦各種所謂的論壇也好目的不外於此,但從傳播效果上來看,都收效甚微。提出IPO計劃則是一個非常好的讓媒體主動找到府來的機會。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P2P平臺成功上市,業界業一直都在猜測誰會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第一IPO。中國P2P平臺是否真的有心上市還未可知,但想要通過提出IPO計劃來吸引眼球,提高曝光率獲得更多用戶,這個心思可謂昭然若揭。
其實, 就網際網路行業來看,公司上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阿里巴巴已經在美國上市很久。但在上市光環的背後,阿里巴巴為何要遠赴美國,也引發了眾多關注與討論。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證券市場的準入條件之一:同股同權。阿里巴巴是中國當下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一個縮影。在企業的草創階段都是由少數懂技術,懂行業的合夥人主導企業的經營方向。在經歷了幾輪融資之後,合夥人的股權被稀釋,但權力並沒有被分化,從而形成了同股不同權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企業的經營方向應該由具有相關領域知識的人來把控,如果強行同股同權,會出現門外漢掌管企業的狀況,這勢必會帶來經營不善甚至倒閉。
股權結構問題之外,上市的盈利性要求也是一個難題。網際網路金融業並非不具有盈利的能力,而是其能力並不會在短時間內展現。“做小微,做大數”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商業邏輯,但在規模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大數的作用將無法體現。規模的擴大需要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企業希望借助證券市場來完成融資以擴大規模從而盈利。但證券市場要求企業先具有盈利能力才能融資,如此便形成了不可解的悖論。
雖然網際網路企業在A股上市有著“先天不足”,但“新三板”的出現為網際網路企業上市提供了新的選擇。“新三板”服務創新型小微企業,不設門檻,是對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非常友善的平臺。在經過上市審核以及相關材料公開後,優秀的平臺可以在融資方面和市場信用背書方面獲得雙豐收。對於我們人人聚財來説,IPO也是未來實現規模化、提升品牌的必然途徑,新三板是備選之一,但是資本市場如何對P2P有更清晰的定位,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創新優化,是我一直思考的難題。
人物簡介:
人人聚財創始合夥人&CEO 許建文
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碩士。畢業後就職于中信證券,在職三年期間,所運作的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元,佔整個基金公司管理資金規模的1/5。2011年與合夥人共同創立人人聚財網,希望通過這一創新模式彌補個人金融需求,發展個人信用體系,為中國民間金融陽光化發展貢獻應有之力。
許建文在P2P運作模式和運營理念方面的不斷創新讓他獲得了行業內外的普遍認可。搜狐將其評選為2013年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年度新銳人物。2014年12月,許建文入選IF金拇指大獎“十大思想力/推動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