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談收藏者的7個心理誤區:輕易相信講故事(3)

  • 發佈時間:2014-09-26 08:28:54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收藏秘笈:談收藏者的7個心理誤區

誤區之三,忽略常識

  購買一件藝術品,專業知識十分重要;一般的常識尤其重要。有時候都是因為犯了常識性的錯誤,或者在收藏活動中不能科學地認識事物,對一些違背常識的事物熟視無睹,讓一些唯利是圖的小人或者不法份子有機可乘。

  現在説的是一件真事,某公司自稱有一塊一斤六兩重的田黃,而且在媒體做了宣傳。某甲某乙帶著信用卡前去購買。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歷史上100克以上的田黃石都很少見,800克大的田黃石在古代文獻上沒有記載,當代更不可能出現。因為在地球上,田黃石只有福建壽山村水田底下砂層才有。出産田黃石的土地僅為一平方公里,而且歷經數百年的挖掘,反反覆復,過了多少遍篩子,就連小鴿子蛋大小的石頭都沒有了,怎麼會發現的一斤六兩重的黃色彩石呢?

  甲乙兩位先生不會鑒別真假無可厚非。但是,作為收藏者起碼具備上面所説的常識。

  還有,有人自稱有三個汝窯瓷器,消息傳開,就有人相信,就要帶著現金去購買。那些欲購者也不想一想全世界有多少汝窯?有據可查的也不過七十余件。故宮博物院收藏三十余件,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三十余件,佔全世界總存世量的二分之一。世界各大博物館和知名大藏家也都是傳乘有序的。在傳媒如此發達,人們文物意識如此強烈的今天,有人在街頭小攤花幾百元,甚至幾十元買一個汝窯洗子。他還揚言他家竟有三五個北宋汝窯器。故宮博物院經歷經明清兩朝慘澹經營了將近六百年,以皇家權威收藏幾十件汝窯,而一個現代人,僅僅幾年的功夫,就收藏汝窯三五件,純粹是天方夜譚。還有人説,他從清涼寺花幾十元錢買了兩個臨汝整器,那更是蒙事,因為那裏的人關於汝窯的知識比你知道的多,特別是對汝窯的價值比你知道的更準確。退一步説,就是他不懂,有空前發達的傳媒,也會了解汝窯器的價值,不會幾十元賣給你,他不會那麼蠢,也不是你的運氣好,是你忽視了常識,存在僥倖心理。

  近幾年,北京幾個拍賣公司。年年拍賣齊白石的作品,拍賣鄭板橋的畫和金農的書法作品。齊白石有人論述過,這裡姑且不説。鄭板橋一生畫了多少瘦石疏竹,金農一生寫了多少漆書中堂?哪有那麼多的真跡?只要動腦筋想一想就清楚。還有,你看看拍賣公司所謂鄭板橋的紙是什麼顏色,然後再去博物館看看乾隆時代的畫,那紙是什麼顏色?印泥又是什麼顏色,兩下一比較就明白了,有一方是假的。

  有人花十幾萬元當古董買了一個新玉筆筒, 拿來鑒定。這個筆筒用淺浮雕刻一美女,露胸坦腹,刻工粗糙, 形象惡劣。 並有“千古名流”四字。我看了之後就説,這個東西用不到鑒定,有一般常識的人從圖案上就都能看出破綻。在我的啟發下,這個人反覆看了筆筒,最後説:“我看出兩個問題,一是筆筒上的女人穿得太露了,二是‘千古名流’四個字不該從左向右寫。”我説對了,就憑這兩條,就足以證明這個筆筒是新的。古代人與今人有別,不會將半裸的女人刻在文房用品上(春宮另説)。再説半裸的女人也算不上什麼“千古名流”,古代的名流專指文化名人,不像現代,把什麼演員歌手都叫名流。那時叫名伶,這也是常識。另外,“千古風流”四個字是從左向右讀的, 這是與古代的書寫順序不同的,也是常識。

  像這樣忽視常識的情況很普遍。有些問題,只要冷靜下來,動腦筋想一想就會很明白。

收藏秘笈:談收藏者的7個心理誤區

誤區之四,輕易地相信講故事

  賣古董講故事,這是一個古老的方法,運用多年,幾乎是屢用屢驗。講故事的花樣不斷翻新,千奇百怪。但是,總括起來,不外兩點。一是為自己編造一些故事,再就是為商品即所謂的“文物”編造故事。時代不同,編造的也不一樣。給人編故事,一是強調一個“土”字,裝傻充愣。自稱家住邊遠山區,家裏一個老太婆,一個文盲兒子,一家兩口人,一個大字不識。這件東西是不經意從地裏挖出來的。還有一種,和前一種正相反,就是強調一個“大”字。講故事的人神彩飛揚大講編造出來的家史:什麼他的先人是清代皇室的後裔,再不就是清代名臣的多少代子孫,説得有名有姓。還有什麼民國四大名醫的後代,財政次長的後代,他爺爺是袁世凱的管家,張作霖的秘書。有的吹牛吹暈了頭,竟然説他的祖父是宮裏的太監。竟然忘了太監是不能生兒子的。再往後延,説自己是民國部長、次長的子孫。外地人就説自己是當地軍閥、省長後代,或者是當地的首富。反正都是文革時期死活不敢説,説出來就會被批鬥,就會永世不得翻身的身份。這種為自己或者祖上編造身份大吹牛皮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證明他的出身高貴,應該佔有寶貝,他的東西是不會假的。那些報假身份的,都是賣東西的人自己説的,沒有任何人證物證。但是,你還是相信了。接下來的故事是自己急需用錢不得不賣,因為家裏有老人住院,孩子上大學,愛人出了車禍,或者有其他什麼為難的事,不得不賣,是忍痛賣給你的,讓你揀了一個大便宜。通過他這一忽悠,你覺得東西是真的,價錢便宜,機會難得。接著是講價還價。最後,一個價值幾十萬的東西,你花了五萬元成交了。你覺得佔了大便宜,心裏這個樂呀,你樂,他比你還樂,他那東西是花五十元從潘家園買的,是景德鎮燒制的新瓷器。

  賣畫的,編造自己的父親是某療養院的院長,文革前好多著名畫家在他那裏療養,畫了好多畫,當代名畫家的精品都有收藏,而且還拿出書畫家的照片。賣假貨也與時具進的。過去完全靠説,現在有了道具。有人拿出當代名人書畫,説在某個權威出版社出版國過。還拿出假造的出版社的發稿簽。帶有編號,帶有公章。還有人拿來一件“元青花”,請鑒定部門開具鑒定證書。進門就説:“我這個元青花不用鑒定,已經做了化驗了。只需要一個鑒定證書。”説著,展示一個化驗單。那是一個權威單位的化驗結果,只是證明他的瓷器釉面的化學成分與元青花的成分相同。並不是炭14測試結果。這種混淆概念,先入為主的做法,和講故事同出一轍。還有,以前講故事的方法有了改進,由原來的單口相聲,變成小品,由簡單的講故事到幾個人表演,這裡不再多講,請收藏者留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