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兩千年前古墓群出土中國最早時期瓷器
- 發佈時間:2014-09-25 14:13:47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田燕
黃土推掉後,露出了成片的青磚,上面奇特的花紋和圖案,讓建設工地的施工人員驚詫不已。上報市文物部門和博物館後,一處沉睡了近兩千年的東漢古墓重見天日。
昨日,考古工作者對該處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八件中國最早時期的瓷器,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人口南遷。
而更讓考古人員欣喜的是,經過現場勘查,該工地至少還有十余處同一時期的古墓。
公司擴建,工地挖出大片奇特青磚
這處古墓位於古港鎮的一處山頭上,是一家公司擴建的施工工地,滿山的植被已基本清理完畢,但施工人員在清理表層土壤時,有了意外發現。
“當時有工人向我報告,説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些奇怪的磚頭,不像是現代的。”據該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今年公司準備擴建廠區,結果在動用推土機剷除表層土壤時,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青磚。
“排列十分整齊,上面紋路和圖案十分精美,部分還有文字字樣,但不認識。”上述負責人表示,有了這一發現,該公司立即主動停工,對現場進行了保護。
“考慮這裡可能是一座古墓,所以立即上報給文物部門和市博物館,希望專家對此做個認定,如果確係文物,我們就停工,配合文物部門進行考古。”
搶救性挖掘,出土八件“最早瓷器”
在接到報告後,考古專家立即趕到了現場,並對發現的青磚進行鑒定。“青磚上的花紋有兩種,一種是脈係紋,一種是錢幣紋,這都是東漢時期的標誌性紋路。”經過現場勘查,專家認定這處古墓屬於東漢時期墓葬。
由於古墓墓頂青磚已被破壞,昨日上午,考古專家決定對該墓葬進行搶救性挖掘。
這次挖掘卻有意外收穫,“首先挖出了一個碗,一開始我們以為是陶器,但剝開泥土後,卻發現是一件殘缺的瓷器,考古界專業名詞叫'假圈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瓷器,也叫早期瓷”。
“這説明在東漢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可以生産青釉瓷器了,只是當時的做工比較粗糙,技術也不太成熟,青釉容易剝落。”考古專家任新民説。
在接下來的挖掘中,考古人員一共在古墓中發掘同類青釉瓷器八件,“都是一些碗碟,用於盛放祭祀用品的,只是由於墓室坍塌,大部分都已殘缺破裂”。
古墓解讀
古墓群見證中國人口南遷史
“根據墓的形制和陪葬品推斷,墓主人不是貴族,應是東漢晚期當地的一個土豪。”據任新民介紹,東漢時期,瀏陽東區一帶人口剛開始聚集,還沒有王公貴族,“東漢古墓出土陶器很常見,瓷器較少見,在當時還屬於貴重器具,這説明墓主人還是比較富裕的。”
同時,任新民還告訴記者,經過現場進一步勘查,他們還在這處工地上發現了不少於10座古墓,“根據我們勘查,結合出土器物、墓室形制、墓磚堆砌的方式以及墓磚上的花紋等元素,這是一處距今約2000年的東漢古墓群。”
“從東漢開始,中原動蕩不安,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大規模人口南遷,瀏陽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縣制的。”據考古專家介紹,從挖掘的這處古墓墓室形制來看,呈“凸”字形,長約5米,寬約2米,形制與北方同期的漢墓相同,可見北方的墓葬文化已經隨著北人南遷,到了當地。
據了解,剩餘的其他古墓是否會進行挖掘,還將請上級文物部門進行相關論證。
古墓發掘
瀏陽多地出現漢代古墓群
瀏陽曆有“吳楚通衢、中南鎖鑰”之稱,漢末曾是周瑜的俸祿之地。
據明嘉靖《瀏陽縣誌》中載,東吳孫權將當時臨湘北邊的一塊地方分出來,設置瀏陽縣。
而作為再現這段歷史的一個載體——漢代古墓群,已在瀏陽境內多地出現。
在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官橋境內即發現8大漢代古墓群,挖掘出了大量幾何形紋、葉脈紋、重圈紋墓磚和網格紋陶釜、陶鼎等東漢時期至魏晉時期的典型器物。隨後,這些古墓群同時入選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並被列入瀏陽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單。
時隔四年,2000年5月,大瑤鎮發現三座漢代墓,均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南開券門。墓群中出土了陶器、瓷器等較為珍貴的文物二十四件,其中有碗、碟、罐、盞、陶制動物陪葬品等物件。
同樣,2010年9月,三口鎮發掘出一座漢代古墓,不但出土了多件陶器隨葬品,而且出土了一個古人煮食用的鐵釜,填補了瀏陽漢墓無鐵釜出土的空白,具有重大考古價值。
2012年3月,永和鎮也搶救性挖掘出一座東漢墓葬,出土一個鎦金青銅帶鉤,就是古代貴族的腰帶扣,其長約7釐米,呈倒扣船形,雖然歷經滄桑,但表面的鎦金還閃閃發光,雕刻的神獸紋也十分精美。
小知識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産生於東漢時期(西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