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月25日電 題:東西方靈蛇崇拜的背後,藏著怎樣的精神訴求?
——專訪成都博物館副館長黃曉楓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從中國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到希臘蛇發女妖美杜莎、佩戴蛇標的埃及法老……具有多重符號的蛇,自古以來就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25年蛇年春節到來前,成都博物館開展了畫東漢伏羲、女媧畫像磚,為家人祈求安康的活動。而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眉眼,也取自四川三星堆青銅蛇。
為什麼伏羲、女媧是人首蛇身?在華夏文明的視野中,還有哪些靈蛇崇拜?東西方靈蛇崇拜的背後,藏著怎樣的精神訴求?成都博物館副館長、《靈蛇傳奇》藝術展策展人黃曉楓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最早的靈蛇崇拜可追溯至什麼時候?作為中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為什麼伏羲、女媧是人首蛇身?
黃曉楓: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多地就已出現了靈蛇崇拜現象。紅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等均出土了與蛇相關的文物。眾多考古實證充分説明,中華民族的靈蛇崇拜由來已久。
傳説中,羲、女媧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名字最早出現于戰國文獻中。最初,他們是兩個單獨的人物。從西漢典籍《淮南子》開始,古人將伏羲和女媧並稱。自漢代始,他們成為具有夫妻關係的對偶神,同時也形成了“人首蛇身”的較為清晰、固定的形體特徵。
伏羲、女媧的圖像常被附於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帛畫等喪葬用品和祠堂等建築物上,這類圖像廣泛出現于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重慶、四川等地的漢墓中。
漢至魏晉時期的伏羲、女媧圖像中常見兩者交尾的造型,體現了古人的生殖崇拜。此外,伏羲、女媧的形象還出現在西王母題材的畫像中。例如,山東出土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侍立西王母兩側、手執便面(一種扇子),這類圖像中的伏羲、女媧既是對偶神、生育神的化身,又與象徵長生不死的西王母一起表現了古人的長生信仰。
隋唐時期,伏羲、女媧圖像在中原地區已少見,而在新疆地區的墓葬中大量出現。新疆地區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像多見於絹畫上。宋元以降,伏羲、女媧在統治者的支援下完成了擬人化,以人的樣貌、帝王的身份出現在祭祀系統中。
在文獻記載和古代神話傳説中,在伏羲女媧之外,中國還有多個上古神靈以人首蛇身之形出現,如共工、蚩尤、燭陰等。
在中國,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先秦時期。甘肅臨洮馮家坪出土的齊家文化“雙聯杯”上就刻有造像古樸的人首蛇身像。這些早期人首蛇身圖像的發現反映出漢代以後人首蛇身形的伏羲、女媧形象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植根于更早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中。
中新社記者:在華夏文明的視野之中,還有哪些靈蛇崇拜?
黃曉楓:在中國文化中,蛇被譽為“小龍”,是龍圖騰的原型之一,靈蛇崇拜的現象與龍崇拜也有一定關聯。
在華夏文明的視野之中,南方地區的族群與蛇有著密切的關係。《説文解字》稱:“南蠻,蛇種”“閩,東南越,蛇種”。這裡的“南蠻”、“閩”是指分佈在中國古代南方的民族,他們有著悠久的蛇崇拜歷史,被視作蛇的後代。
春秋戰國時期,蛇被視為越人的保護神。生活在長江下游的越人通過紋身使自己與蛇相像,在水中避害。蛇紋身成為越人蛇圖騰崇拜的印記。
蛇不僅是越人的圖騰,更是越國的象徵。吳國伍子胥提到越國時,稱其為“虺”“蛇”,以蛇代指越王。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戰敗降于吳國,獻上“類龍蛇”,實以自代,表示臣服。
江蘇鴻山越國貴族墓出土了數千件隨葬品,蛇作為主題紋樣出現在青瓷、硬陶樂器上。蛇形玲瓏球形器等高等級的玉器和禮器也都裝飾蛇紋或以蛇形作為主體。這些都表明,蛇與越國的神權、王權密切相關。
靈蛇崇拜也是楚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分佈的長江中游一帶,是遠古的“三苗”故地,繼承了崇蛇傳統。《山海經》就記載了“人首蛇身”、稱作“延維”的苗民之神。
考古出土的實物也反映了蛇在楚文化中獨特的象徵意義。湖北戰國曾侯乙墓一件彩繪內棺中繪有珥蛇、踐蛇、烏足的神人紋樣;五弦琴琴尾的漆畫神人同樣有蛇的形象。楚國尚巫,巫在溝通神與人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有靈力的動物,而蛇在遠古先民認知裏具有很強的神秘性,因此被作為巫的配屬,具有溝通天地的能力和作用。
西漢中央王朝頒給滇國君主的“滇王之印”作蛇鈕,反映出滇人對蛇的信仰和崇拜。春天萬物萌發之時,蛇開始活動,到冬季植物枯槁之時,蛇則進入冬眠。所以在滇人的認知中,蛇的活動與季節迴圈相符合,又與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契合。有學者認為,蛇在滇文化中象徵“土地的繁殖力”。
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多地都有靈蛇崇拜的現象存在,如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眉眼,就取自四川三星堆青銅蛇。
中新社記者:蛇在東西方文化中有哪些相同的象徵意義?隱藏著怎樣的人類早期精神訴求與文化密碼?
黃曉楓:在人類抵禦自然侵害能力較弱時,蛇能對人們造成較大傷害,是人類畏懼的對象;同時,因認為蛇有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人們還會神化、崇拜蛇。
靈蛇崇拜不僅出現在東方,在地中海沿岸、西伯利亞甚至南美洲地區也存在靈蛇崇拜現象,比如埃及法老的權杖上會出現蛇的形象。受古埃及的影響,古羅馬時期也有很多蛇元素相關的物品。
2019年,成都博物館曾以東西方共有的蛇(龍)形藝術為主題,聯合中國、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日本、葡萄牙等7個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集中展出183件/套珍貴展品。這些展品包括了從古至今東西方關於蛇文化的不同表達,折射出早期人類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對力量的追求。
成都博物館所藏的成漢陶俑手中執蛇,姿態莊嚴,表現的是蜀地巫師通過蛇與神靈溝通的神聖場景。古羅馬的人們將兩條交纏的蛇構成的“赫拉克勒斯之結”圖案視作珍貴的幸運符,裝飾于手鐲、戒指之上。它來自於希臘神話中年幼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徒手對抗赫拉派來的兩條蛇的故事。
儘管相隔遙遠,但古蜀國與古羅馬的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蛇作為人類觸碰神界的使者,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隔空對話。
雖然東西方的靈蛇崇拜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有的崇拜蛇的生殖能力,有的崇拜蛇的行動迅猛,但古人信奉萬物有靈,希望借助自然之力來超越普通人力的精神訴求是相同的。不同地域的蛇文化匯聚在一起,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人類靈蛇崇拜的文化現象。(完)
受訪者簡介:
黃曉楓,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成都博物館協會陳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成都博物館副館長、總策展人,主持博物館展覽策劃工作,2019年策劃《靈蛇傳奇》展覽。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