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呂帆(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
近日發佈的第11屆國家傳播戰略高峰論壇專題報告《寰球民意指數——周邊國家篇(2024)》(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文化符號在俄羅斯、印度、南韓、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10個周邊國家公眾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持續增強:長城、武術(中國功夫)、春節等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度最高,中華料理、漢語(漢字)、熊貓等中國文化元素獲得廣泛關注;另有超七成受訪者對選擇中國作為旅遊目的地表達了強烈願望。
這些“國際指數”既體現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形象,也在提醒著我們國際輿論、國際傳播總伴隨著一些新挑戰,需要不懈努力、久久為功。
在探索構建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背景下,知曉度和喜好度同等重要。文化認知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符號在國際社會中具有廣泛影響,這是因為符號化是人們認知事物的基本手段,尤其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符號成為構建國家形象中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外顯層面。在符號化表徵的認知活動中,態度的作用至關重要,長城、武術、熊貓這些中國人熟知的元素,能勾連起外國友人的共通之情。這些因符號生發出的好感與好奇,對提升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國際傳播格局深化拓展方面,向遠的輻射力和親近的感召力同等重要。報告給我們的又一啟發是將中國形象傳播的國際視野拉近到“周邊傳播”(今年入選中國本土原創新聞傳播學的一項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或大眾媒體的資訊傳播均可歸為6個向度:被周邊傳播、向周邊傳播、在周邊傳播、沿周邊傳播、從周邊傳播、讓周邊傳播。具體到國際傳播的能力、效力、效能和體系上,國家形象不應僅重視輻射大國和重點地區,也應主動提升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認知度、美譽度,讓“了解”變成“理解”,形成同向而行的力量。
在提升國際傳播的接受度和影響力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傳播同等重要。當前,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必要和緊迫,而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黨和國家長期以來的重大戰略部署。報告洞察到文化符號和旅遊對國外民眾的吸引力,恰恰體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織共鳴的魅力;其背後則是中國國際傳播策略正在從“跨文化傳播”向“轉文化傳播”逐步深化的嘗試,從“我來講”到“你也懂”,讓國與國在民意相通中平等交流,在平等交流中實現戰略傳播,在戰略傳播中見證共同繁榮。
在今年10月發佈的《寰球民意指數(2024)》報告中,有全球36個主要國家對中國的親近指數、國家貢獻力指數和國家信任指數打出了很高的分數,其中五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在沙伊和解、共建“一帶一路”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事件中為全球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伴隨硬實力和軟文化的不斷提升,我國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鑒的國際化傳播特徵更為明確、步履更加穩健。未來,通過文化符號的貼近感、實地探訪的體驗感、合作共贏的獲得感,我們勢必會構建起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展現出更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20日 11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