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
近日,多位知名導演、演員呼籲觀眾積極走進電影院,體驗大銀幕的魅力。當下,看電影的人不少,但到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有下降趨勢。如何吸引更多觀眾走入電影院看電影,已成為中國電影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提高藝術水準
建立情感連結
獨特的觀賞體驗始終是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的重要因素。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受眾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可以不受空間限制、碎片化觀看電影,並進行點播、暫停、快進和後退等操作。這些技術和功能賦予觀眾更多選擇權和自由度。在這種情況下,電影院觀影應在強化沉浸極致的體驗上做文章,發揮自己的獨特魅力。比如,配備舒適的座椅,專業放映設備、音響系統,提供經過精心校準的播放效果,給觀眾帶來更接近電影創作者理想狀態的視聽體驗。而特殊制式影廳則以更專業的視聽設備提供更強的感官衝擊力。比如,IMAX影廳的超大銀幕和高解析度能展示更逼真且具有包裹性的畫面;杜比影廳的聲音表現尤為出色,能讓人注意到很多以往容易忽略的細節;4DX影廳在視覺、聽覺外還增加下雨、颳風等環境特效,調動觀眾的嗅覺、味覺、觸覺;CINITY、中國巨幕影廳也各有所長,讓觀眾心無旁騖地投入電影構建的藝術世界。
第一時間看到好作品,也是影院觀影的主要原因。耳目一新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節和可圈可點的表演已成為一部院線電影的“標配”而非“高配”,視聽“炸點”的多寡、情節“燃點”的疏密,以及情感表達是否達到“沸點”顯得越來越重要。電影主創需要在如何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聽體驗,以及在故事層面深度連結觀眾情感、使他們産生價值認同上下一番功夫。比如,《流浪地球2》發佈的“出發”預告片裏展示影片精良的特效水準和獨特的想像力——巨大海嘯席捲一切、太空電梯拔地升空、人物激烈打鬥等,激發人們濃厚的觀賞興趣。“有共鳴”的內容雖然不構成觀眾進場的第一動力,卻能提供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引發映後的廣泛討論,助力電影突破原有受眾群體,實現長尾效應。《長安三萬里》立足豐厚的中華詩詞“土壤”,借助數字建模技術建構立體直觀的唐代生活空間,讓觀眾在動畫世界中感受影像之美、詩詞之美。該片于2023年暑期檔上映時,很多家長帶孩子到電影院觀影,社交媒體也掀起了一股詩詞熱,成為以文化價值引發觀眾心理共鳴的範例。
針對觀影選擇層面來説,因為存在個體差異,不同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尤其是90後、00後,更看重觀影選擇的自由度。因此,院線放映的電影題材類型要豐富多樣,創作風格要百花齊放,能提供多種觀賞體驗。這就要求電影市場對好作品科學合理地佈局、持續均衡地供給,通過分線發行、分區域發行、分眾發行、分語言發行、分類型發行等方式,讓不同觀眾找到自己心儀的電影。
回歸線下推廣
融入百姓生活
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光有好的觀影環境和好作品是不夠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作品也需要有效的宣傳推廣,才能走進大眾視野,被人們了解喜愛。然而,在大屏小屏搶佔受眾注意力的當下,線上行銷逐漸進入瓶頸期。依靠“摘取高濃度情緒片段”等方式的短視頻行銷逐漸變得“套路化”,煽情、造金句,甚至“預告即全片”,容易讓觀眾産生審美疲勞,數據的量化解析難以打破資訊繭房,行銷通稿的大量鋪陳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或可嘗試將目光從線上轉到線下,以“量體裁衣”“一片一策”的個性化行銷策略,挖掘電影獨有的“調性”,選擇適配的宣傳推廣方式,精準連結與影片氣質標簽相契合的觀眾群體。比如,《長安三萬里》在選擇舉辦線下活動的地點時,緊密圍繞片中人物李白、高適的生平軌跡,選取綿陽、武漢、商丘、揚州、濟源、奉節等城市,專注于提升這些地區的觀眾好感度,再隨著影片口碑不斷發酵,將宣傳由區域推廣到全國。電影《好東西》鎖定“都市白領”的目標群體,把他們生活圈覆蓋的城市街區作為重點區域設置廣告牌。這些局部擴張、以點帶面的做法,優化資源配置,使宣傳獲得更大效能。
在日常生活出現“虛擬現實化”趨勢的時代,可感知、可觸及的“現實”的價值逐漸顯現出來。因此,線下宣傳發行還應致力於突破螢幕界限,在物理空間中構建電影文本與線下觀眾的直接互動,營造富有沉浸感、參與感的場景化消費體驗。如《長安三萬里》片方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構建數十米長的長安街景畫卷,佈置詩句屏風,邀請“不倒翁小姐姐”與“盛唐密盒”演出中的角色“房玄齡”“杜如晦”現場助興,使觀眾仿佛置身於盛唐時代中。網路劇《一閃一閃亮星星》播出時,臺詞“張萬森,下雪了”成了網路流行語。該劇衍生的同名電影根據這句臺詞打造特殊觀影場次“下雪場”。影片結束時,故事裏開始下雪,影廳裏也飄起“雪花”,使劇情與現實完美呼應,吸引了大批觀眾購票入場。而這一做法也成為網路熱點事件,助力電影本身的宣傳推廣。
打造“電影+”模式
釋放文化價值
隨著電影産業發展,跨行業、多模態合作方興未艾。近年來,從業者紛紛試水“電影+”業態,推動電影與文旅、文博、科技等領域的資源共用與雙向賦能。
比如,“電影+城市”模式可以讓電影文化與城市文化相互碰撞。很多電影都會出現城市的意象,但如果城市在影片的影像表達中具有較強辨識度,甚至成為影片風格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可以稱為“城市電影”。比如《長沙夜生活》就是一部典型的城市電影,該片通過講述生活在長沙的幾組普通人的故事,展示長沙這座城市的精神。動畫電影《白蛇:浮生》雖然不是城市電影,但也將銀幕影像與在地文化深度融合。該片改編自民間文學故事“白蛇傳”,故事發生地點與杭州密切相關。影片不僅還原了“斷橋相會”的場景,還在許仙與白娘子邂逅的杭州西湖舉行“千年等一回”全球首映盛典。現場大銀幕的影像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人在水中游的奇妙畫面,伴隨著蟬鳴、花香和微風,讓觀眾獲得沉浸式觀影體驗。而首映現場古色古香的裝置場景和穿著古裝的演員、觀眾也裝點了杭州這座城市,讓觀眾不僅看到了電影,也看到了電影背後這座典雅浪漫、底蘊深厚的城市。
“電影+旅遊”的模式通過延伸電影場景,將電影流量轉化為旅遊流量。比如《長安三萬里》推出多條暑期研學線路,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融入不同的唐風和詩歌元素,獲得遊客歡迎。《白蛇:浮生》根據故事情節在杭州設置十大主題景區,以線上打卡、收集印章等方式吸引遊客,這種做法將電影故事與杭州“白蛇傳”元素有機融合。電影《好東西》上映前,上海市電影局與文旅局攜手啟動“好愛上海——跟著電影去旅遊”系列活動。該活動推出《好東西》電影説明書,在説明書中標注從梧桐區到黃浦江畔的14個打卡點、15條公交線路,引導遊客以City Walk的形式穿梭于美術館、市集、小酒館等電影裏出現的場景中。
“電影+消費”模式,以電影文化的輻射效應帶動相關消費,既以“票根權益”吸引更多觀眾入場、反哺票房收入,亦能通過“品牌聯動”為整體消費市場添人氣。如《抓娃娃》與某品牌薯片展開聯動,讓觀眾憑票領取一包薯片,既提高觀眾的觀影興趣,亦助推品牌的市場推廣。可見,電影作為文化載體,能夠幫助各領域拓寬傳播渠道和受眾範圍,提高文化影響力;而其他領域的資源和技術也能為電影創作宣發提供更多可能性,形成互利共贏的良性迴圈。
當下中國電影産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但也孕育著機遇與希望。中國電影人積極面對電影産業變革,探尋更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新路徑,用優質電影作品、精準宣發手段和“電影+”的新型業態,不僅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也讓電影走進現實生活。
(作者:齊偉,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