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洋弟子”走近“古廊橋” 看傳統技藝從瀕危到復興

發佈時間:2024-12-12 13:23:5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網12月12日電(楊亞龍)青山綠水間,漫步于一座座古樸典雅的木拱橋,感受這裡承載的歷史與生活……日前,來自哈薩克的留學生杜藝龍,以“洋弟子”身份走進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探訪這座被譽為“古廊橋天然博物館”的美麗縣城。在這裡,“洋弟子”不僅領略了古廊橋的美麗風姿,還深入了解了木拱廊橋的傳承與保護。

沉浸式感受木拱廊橋傳統製作技藝 感受非遺背後的智慧與匠心

“只要用1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承重兩三斤的木橋,真是太神奇了”。探訪過程中,“洋弟子”跟隨國家級非遺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胡淼體驗了用筷子搭建木橋的遊戲。

洋弟子體驗用筷子搭建木橋遊戲。傅飛揚 攝

“這項技藝的智慧之處,就是通過簡單的榫卯連接,像筷子一樣將杉木穿插組合,科學地解決了大跨度無腳橋梁的受力難題”借著趣味十足的遊戲,胡淼向“洋弟子”解釋“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精妙、高超之處。

傳統技藝從瀕危走向復興 中國在非遺保護上做對了什麼

木拱橋不僅讓閩浙居民在多山多水環境中出行更方便,也凝聚著當地民眾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串聯起人們的集體記憶。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委員會審議並通過“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標誌著這項一度瀕危的技藝,走向復興。

杜文龍表示,當地對於木拱橋的保護措施,令他産生了濃厚興趣,使他看到中國對非遺保護的科學手段,以及中國人對自己文化根源的深厚情感與責任感。他也希望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故事,感受古老與現代的共存與傳承。(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