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創新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專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已不止于趨勢,而是成為活潑生動的現象。當民眾著漢服穿行在大街小巷,當“文博熱”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單,當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風靡海內外……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多樣、更迅捷、更廣泛地走進大眾生活。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指出,對中華文明的深刻認識,是引領傳統文化在當代進行創造、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精神來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創新,從文明形態上把握了中華文明,從文明源流上理解了中國歷史,進一步發展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在文化傳播上彰顯了中國價值。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表述?
張頤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論述,是重要的理論創新,它與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要理念深刻聯繫,形成了完整的系統。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既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和中國現代奮鬥史的歷史延伸,也是當下中國發展所呈現的形態和昭示的前景,凸顯了中國的文明形態對全球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區別於西方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道路,沒有和西方現代化共生的殖民和掠奪,沒有把單一和絕對的價值觀強加於人。中國的發展是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的歷史,它具有和而不同、以德報怨等與西方現代化模式不同的特點,從救亡圖存的奮鬥到今天的飛速發展,始終以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為目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這既具有道義和倫理上的高度價值,也走通了具體的發展道路新形態。它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範式和路徑。這條道路的核心關鍵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即中國式現代化所呈現的文明形態。這是中國人走出來的現代化道路,一方面是中國人從自身文化的深處不斷積累、不斷創造的結果;另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也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等實踐中彰顯了作用。道義、文化上的高度和實踐的成功路徑都是它的力量所在,這就是中國正在創造並仍然不斷構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新社記者:近些年來,中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經典文化、傳承中華文脈。認知中華文明發展的獨特價值和普遍意義,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有何助力?
張頤武:對中華文明的深刻認識,是引領傳統文化在當代創造、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精神來源。
從源頭上認識中華文明,是這些年來把握中華文化的前提。這些年,我們深入認識和探究中國歷史,通過考古發現、文獻研究、典籍闡釋等,從根本上去理解中華文明在全球文明發展中的歷史意義,進一步認識到中華文明獨特形態的形成和歷史發展。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脈絡、早期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無可爭議的意義,都得到更充分的凸顯,中華文明研究既與全球的成果息息相關,也與自身的理論創造和認知開拓密不可分。
探究文明之源,從頭厘清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節點,極大豐富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從文明的源頭到歷史的發展,對文明進程的認識正是在不斷出現的具體研究中得到深化的。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從來沒有中斷過,其生生不息、傳承傳播的力量是中華民族發展和復興中的重要歷史要素。
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形態,就要對中華文明中重要的精神理念、價值觀念、美學意識等有更多理解和認知。中華文明滋養著一代代中國人,如中國典籍中的價值觀念、生活哲理和思想觀念都是文明傳承的精華,中國人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樣態既是歷史的基因,也在當下發揮著重要作用。歷史是活在今天的,既是今天的來處,又是今天生動的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是面向現實和未來的努力,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的體現,它在共時上提供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展開。而中華文化根基的追溯和延展,正是從歷時上賦予我們歷史感,從一個民族的來處更好把握未來的方向。
2024年11月30日,湖南農業大學2024年紅楓文化節開幕,校內的楓葉迎來了一年中最佳觀賞時期,大學生們在楓樹下進行華服走秀、舞龍、跳民俗舞蹈等表演。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國潮”“新中式”等受到民眾熱捧,推動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從傳播的角度,您認為應如何深入凸顯文化的價值?
張頤武:對文化和文明的認同是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來源,文化和文明的傳播需要不斷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今天,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對於世界的貢獻和中華文明的普遍性意義,這也是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擴展。
近年來,“國潮”“新中式”等熱度持續走高,雖然在網路中有不同的定義,但總的來説就是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並通過網路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在此過程中,要有流量,但又不能“唯”流量,要將中華傳統文化之美與科技新發展相融合。
在平衡“國風熱”的傳統文化價值和流量熱度之間的關係時,一要適度,即在傳播過程中不要獵奇賣弄,要讓優秀文化成為主流;二要創造創新,在傳播過程中讓中國美的意蘊得到好的發展。
應該説,文明形態的發展為文化創意創造拓展了廣闊的空間。文化創意發展在數字化轉型、傳統文化復興、文化創造活躍、文旅新消費崛起四個方面産生了重大變化。
最近,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受到熱議,外國遊客通過短視頻等途徑傳播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讓世界對中國的治安、景觀、文化都有了全新了解。這是自媒體帶來的新的全球效應、旅遊的新機會,也是免簽政策産生的效果。在這場全球參與的文化潮流中,中國獨特的吸引力得到凸顯。
2024年10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外國遊客在北京什剎海地區的衚同內參觀遊覽。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詩經》有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化亦是如此,在五千多年歲月流轉中不斷持續、不斷更新。中國不斷向世界開放,為中國、為人類創造新的文明形態。(完)
受訪者簡介:
張頤武,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