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M20+全球頂尖博物館大會:探索全球博物館合作的新境界

發佈時間:2024-12-06 13:18:54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翟翔 孫麗萍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漫步于空中古典園林,沉浸在江南絲竹管弦的樂曲演奏中,繼而又在置有小橋、太湖石、鵝卵石路面的展廳觀看書畫、青銅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詹姆森·凱萊赫流連忘返。她表示,在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展陳中感受到了心靈的寧靜與放鬆。

“將要離開上海博物館時,我對如何在全球高水準上展示藝術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啟發。藝術品的策展方式以及博物館的建築本身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也讚賞上海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學習知識的空間,使他們能夠享受博物館所展示的藏品和文化。”參加12月3日至4日在上博東館舉辦的M20+全球頂尖博物館大會的凱萊赫説。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此次大會旨在為海內外博物館同行提供分享經驗、交流合作、啟發靈感的重要平臺,為中國及全球博物館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法國、日本、葡萄牙、英國、美國、烏茲別克等11個國家近百位博物館代表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們來自20家國外知名博物館和18家中國頂尖博物館,相聚正式全面建成開放的上博東館,圍繞變與不變、聯結全球化與本土化、文化遺産保護與闡釋、科技賦能與公眾參與等話題交流經驗,探討全球合作的理念與前景。

“上海在博物館地圖上已經很出名了,但現在變得更加重要了”

上博東館位於浦東新區,與上海科技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為鄰。這座建築整體呈矩形,局部外立面蜿蜒起伏、如白色波浪隨風翻騰,不僅暗合這座城市“通江達海”的特殊性,也象徵著上海“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精神氣質。這座歷時7年多打造的建築面積近12萬平方米,共設20個展廳和互動體驗空間,展出文物超過1.5萬件,自今年2月2日試開放以來,已接待觀眾400余萬人次。此次大會也標誌著它全面建成開放。

“這是我在一年中第二次來這裡。我5月份來的時候,上博東館還在完善它的展廳和豐富的藏品展示。我必須説,現在回來看到這樣規模的博物館,它如此深思熟慮地展示藝術,尤其是中國藝術,真是無與倫比。”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魯賓遜告訴記者,很高興成為上博東館的訪客,對新近開放的繪畫館和可以讓公眾更直觀了解文保工作的開放式文物修復實驗室印象尤為深刻。

最後一場研討會前,褚曉波陪同法國凡爾賽宮和特裏亞農宮國家博物館館長洛朗·薩洛梅前往學術報告廳,在上博東館這棟宏大的建築中差點走錯了路。薩洛梅説,他去凡爾賽宮任職後,也花了很長時間確保自己不會在那裏迷路。

“這是我第三次來中國、第二次來上海,現在我對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薩洛梅説,上博東館規模宏大,同時以某種方式顯得既優雅又輕盈,上海在博物館地圖上已經很出名了,但現在變得更加重要了。

在山西博物院院長王曉毅看來,上海博物館外觀摒棄新奇特的設計,採用中國傳統的四方天井回廊式建築特徵,使用效率和觀眾友好度大大提高,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是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場所。

談到上博東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認為展覽空間、敘事線路的設計都非常精心,配套的文創商店等也很有特色,體現出對觀眾需求的深刻理解,是中國博物館設計的典範。

“作為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我已經多次訪問中國。第一次來中國時,我驚嘆于中國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和展品展示。10年後我再次來到中國,看到上海博物館又添了新建築。”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珍娜特·伊斯梅洛娃説,這是很大的進步,説明中國政府對博物館的事業非常支援,祝願中國同行們的博物館建設越做越好。

“從小對中國就有非常積極的印象”

葡萄牙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顧問路易莎·佩納爾瓦表示,她此前沒有和中國博物館的同行合作過,這是她此次堅持來參會的原因之一。“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方式。當我們聚在一起展示人類的歷史時,博物館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向人們展示人性是最重要的。”

此次參會的國際頂尖博物館代表,一些像佩納爾瓦一樣,正開始與中國同行接觸;一些則和中國有著從幾年到幾十年的深厚淵源。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擁有與中國同行數十年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魯賓遜表示。

“我們許多館員和修復專家協作,他們要麼在中國接受過培訓,要麼在中國有過長期的經歷。”魯賓遜介紹,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還曾在2019年和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了“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特展,2023年關於古都安陽的展覽則得到了中國考古學家以及殷墟博物館的支援。

“這兩個例子展示了與中國同行的合作可以多麼富有成果。”他説。

2024年不僅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今年4月,“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在故宮博物院開幕,展覽精選約200件展品,多數收藏于凡爾賽宮和故宮博物院,譜寫中法文化交流新的佳話。

薩洛梅介紹,中國對他而言是一個新的篇章。他第一次來還是兩年前,現在已經三次訪問中國,對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因故宮的大展而熟悉北京,很快還將在香港舉辦展覽,今後和中國還會有更多的合作。

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30多年的霍吉淑現任亞洲部主任,是一位資深的中國陶瓷專家。

她對中國藝術的熱情始於她在英國鄉村長大的童年時光,一位好友的祖母來自中國,許多美好經歷令她從小對中國就有非常積極的印象。到了18歲,她産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會説西班牙語、英語和中文,就能與整個世界對話。

1984年,就讀于愛丁堡大學大二的霍吉淑前往濟南,在山東大學學習了一年中文。

“那真是非常棒的時光。我們還很年輕,進行了很多旅行,通過陸路從北京到喀什旅遊,還去了海南島。中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人們又非常熱情好客,有許多可以感悟。”霍吉淑説,在職業生涯中,她很幸運能夠繼續在中國各地旅行,並參加一些卓有成效的博物館會議,也曾在上海博物館和復旦大學訪學,研究陶瓷。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長富田淳則是位中國書法研究專家,中學時就開始臨摹明清書法大家的作品,並於1985年到1987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留學。30餘年來,他參與了“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書聖王羲之”“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吳昌碩的世界——金石之交”等多個展覽的策劃與研究。

富田淳告訴記者,對中國書法的興趣源於他工作時經常需要用毛筆寫字的父母。“當時的孩子們會上鋼琴、算盤之類的興趣班,而我則是去學繪畫和書法。”

出生在日本茨城縣的富田淳,在那裏生活到大學時代,他曾考慮畢業後在當地高中執教,但受大學老師的影響與推薦,參加了赴中國留學的考試,希望走出茨城縣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浙江留學時,他經常去上海博物館參觀,這也是他的妻子曾經工作的地方;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工作時,也常參與和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互借等交流活動。

富田淳説:“把中國先進的學術研究介紹給日本,或者向中國展示日本獨有的中國書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比如,中國宋元時期或者更早的書法珍寶在日本鮮有機會見到,許多日本人會慕名前來博物館參觀,一些觀眾會為這些展覽感動並共鳴。”

談到未來的展覽計劃,富田淳透露,位於九州國立博物館旁的太宰府天滿宮每年3月的首個週日都會舉辦蘭亭曲水流觴宴,屆時博物館將結合這個活動展出相關藝術品。

“聽取了11位發言人的11場報告之後,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凱萊赫説,能夠與中國及全球範圍內博物館的領導者會面,對她來説是建立聯繫的機會,她為能參加此次會議感到榮幸,曾經在15年前來過上海的她為這裡的發展和勃勃生機感到非常震撼。

“國際博物館社區,包括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隨著世界變得更加複雜,我們需要應對文化差異、技術變革等挑戰。因此,我認為大家擁有一個發聲平臺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聚在一起,思考這些複雜的話題,並共同尋找賦能的方法,考慮如何最好地為世界服務。”凱萊赫透露,大都會和上海博物館明年將有一些合作,雙方正在共同籌備一個展覽,“我知道我們大都會的領導層對此感到特別興奮”。

“我們非常喜歡今天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國際會議,因為我們結識了新朋友,認識了世界很多大型博物館的館長。我帶著問題而來,在第一天聽取了11位發言人的11場報告之後,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伊斯梅洛娃説,所有與會的博物館負責人都可以了解世界博物館的問題、發展和新動向,這對大家非常有幫助。

“烏茲別克在絲綢之路上有著重要位置,近2000年前就有中國使節去過那裏。我們的很多文物都見證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她説。

伊斯梅洛娃介紹,早在2018年、2019年,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就曾與中方舉辦了兩場大型展覽,有許多中國博物館參與,其中一場展覽展示了中國的白瓷和青瓷。烏茲別克的觀眾對此很感興趣,因為在過去,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中國瓷器,這表明烏中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通過鑒賞文物互相了解各自的歷史和文化異同,有助於促進國家間的交流和友好關係。”日本國立文化財機構理事長、皇居三之丸尚藏館館長島谷弘幸以館藏的王羲之書法《喪亂帖》摹本舉例,它很可能是唐代時進入日本皇室收藏的,中日兩國許多觀眾都對這件藏品非常關注,館方正考慮在2026年全新開館之際,再次讓它和大家見面。

島谷弘幸還分享了他在國際交流中的發現:不少歐美國家的觀眾雖然讀不懂文字本身,但對書法也抱有極大的欣賞之情,從書法作品當中感受到了力量和背後的思想,讓他感到欣慰。

“M20+是一次難以置信的經歷,我遇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並看到了上海博物館和全國其他博物館正在做的了不起的事情。我認為博物館之間的全球合作在研究、展覽、人員交流以及觀念上一直在增長。中國現在已經建立了超過6000家博物館,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霍吉淑説。

“M20+給國內外重要博物館的館長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我在會場看到大家交流聯絡非常頻繁,臉上的表情非常興奮。”曾在哈佛大學訪學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介紹,河南博物院在國際交流方面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策略。不僅向美國、日本和歐洲借出展品,也從義大利、盧森堡、匈牙利等國家引進展覽,通過這種方式將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進行深入的交流與互鑒,這使得本地及國際觀眾都能在當地的博物館體驗到多元的文化。

“我們的中國博物館同行在推動更好的博物館國際交流和合作。”吳志華告訴記者,在這次大會上,他跟南韓、新加坡、法國、美國、英國、日本的多位館長作了交流,大家關注展覽的共同策劃,以對話方式尋找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並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全球有很多不同的博物館,對於發展比較晚的博物館,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合作平臺提升他們的水準;對於實力比較強的,我們可以攜手策劃一些有影響力、有深度的展覽。”吳志華説。

“在此次會議中,我從法國帶來的是凡爾賽宮的獨特經驗——一個非常古老的機構,是法國的國家象徵。我們知道中國人民非常喜愛凡爾賽宮。對我們來説,這既是一個挑戰,也令人興奮。我從中國帶回的是這裡的活力、好奇心以及創造新項目的渴望。”薩洛梅告訴記者。

“這10年,中國博物館在硬體設施、運營管理等許多維度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博物館數量從4000余家增加到6800余家,觀眾人數也幾乎翻倍,很多地方建設了新館或對老館進行了改造升級。上海市抓住了這一歷史性機遇,為上海博物館建設了新館,在這樣的背景下組辦中外頂尖博物館的對話,展現了上海和中國文博界的文化自信和自強。”褚曉波表示。

“通過此次會議,感受到國外博物館和中國博物館建立更多合作的強烈願望,他們看到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和好的做法理念,大家希望建立一種平等對話和相互成就的關係,共同贏得未來。”褚曉波説。(記者 翟翔 孫麗萍)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