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鏡觀•非遺|這三項,列入人類非遺!

發佈時間:2024-12-06 14:56:48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12月5日,正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有三千多年曆史,被稱作紡織業的“活化石”,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有麻織、棉織、織錦、印染(包括扎染)、刺繡、龍被等品種,以色彩鮮艷、圖案多樣、工藝精湛而聞名,古人讚美黎錦“光輝艷若雲”。對於沒有創造文字的黎族,黎錦更像是一本“史書”,寫就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羌年又稱羌歷新年,是羌族的隆重節日,一般以農曆十月初一為節日,為期3至5天,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縣廣大羌族聚居區。羌年的活動以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為主。每當羌年來臨,各寨都要在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主持下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彼此互贈美食,共祝新年。羌年是羌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産,它集信仰、歷史、歌舞、飲食于一體,從節慶活動中體現出羌人崇拜自然和先祖的民族個性。







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源於唐代的木拱橋三條橋這一特殊類型,現主要流傳在浙江、福建等地,在中國造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木拱橋以平直的木材,通過編織、交叉、疊壓、互相咬合等方式形成拱形,並且在特別的節點聯結,施工上頗有一番技巧。木拱橋不僅聯通了山路,更承擔了鄉民集聚、民俗活動、休憩娛樂等功能。








記者:張麗蕓 樊雨晴 蒲曉旭 楊冠宇 江宏景 邰曉安 韓傳號

報道員:何清海 吳春平 王志淩

海報:陳為 秦迎 劉茜 孟麗靜

製作:韓芳 趙婷婷 徐宏岩 劉勇貞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