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李小琳:淺談人生格局與智慧

發佈時間:2024-12-06 19:4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和海佳

2024年12月1日,第五屆長江國際大會在武漢萬達瑞華酒店隆重召開,長江國際商會名譽會長、中國電力原董事長李小琳在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在即興的演講中,歷史典故古文詩詞,她娓娓道來、信手拈來,她博學的國學功底和詩詞書畫的文化修為,深深折服了商會現場會員,激起了聽眾強烈的反響,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讚譽。

今天,甲辰冬日,我們相聚在美麗的江城,首先祝賀長江國際商會成功換屆,希望新的領導班子在新時代下,群策群力,共謀發展,同時,特別感謝諸位的信任,推舉我為商會名譽會長。

應劉萌會長的邀請,我做主題發言,我看了大家發言主題,有關於全球化,經濟,新質生産力等等,那我就經濟的主體“人”,來談談人生、格局、智慧的一些看法,僅供大家共同探討。

01

  詩琳畫卷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在2023年和2024年,以“愛在人間—詩琳畫卷”為主題,分別在中國國家畫院和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了個人詩書畫展,集中展示了我近年的書法、繪畫作品,于書畫展之雅境,取書畫作品之元素,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衍生品,亮相書畫展中。同時在京港兩地出版發行了《詩琳畫卷》畫冊及《詩琳畫卷 珍藏版》。

全書以“愛”為主題,分為六個篇章,愛的啟蒙、愛的奉獻、愛的滋養、愛的行動、愛的心願、愛的品格。

多年來,我有一個工作生活習慣,喜歡將自己每一年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文字、影像的形式梳理成冊,謂之《心路歷程》。每十年,以《心路歷程》為藍本,刪繁就簡,以詩文形式再提煉、再總結,是為《詩琳心語》。

2021年,正值我人生一甲子,故而撰寫了八萬字的《甲子抒懷》,回顧自己過往人生。

回望人生路,首先是感謝時代,讓我有了確定的人生目標,近40年的電力事業,2006年開創央企第一家新能源,2007年作為全球氣候委員會員,參加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並提出“碧水藍天”理念,另外在2007年在京港滬三地出版了《靜水深流》。 

我在電力系統工作時,做“光明使者”,把光明送給千家萬戶,組建中電國際、創立中國電力和中電新能源,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時,提交了38份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也被評為CCTV全國經濟人物、中華英才、全國能源功勳人物終身成就獎等。

現在,我做身心靈健康使者,希望以文化為滋養、教育為傳承、科技為引領、金融為導向,建設美麗中國,讓人人健康。當你有了人生經歷,酸甜苦辣,你會得到成長,不斷的智慧覺悟,更加提升自身的心靈層次。

一方面,還是需要幾個成長要素,那就是“復原力、抗壓力以及創傷後的成長”。

第一,復原力。就是遇到挫折、磨難、失敗,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曼德拉曾經説過一句名言:人最偉大的優勢和榮耀,不是從來沒有受過打擊和失敗,而是每一次打擊和失敗後,都能爬起來繼續前行。

第二,抗壓力。這是一種特別重要的能力,那些鋪路的小沙粒,別看它那麼小,用壓路機、推土機反覆去碾壓,它都不變形,這就是抗壓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既然已為木,何不秀于林,風雨無所懼,傲立天地間。

第三,創傷後成長。人類其實可以自我治愈,還有一些人能夠通過這樣的經歷,讓自己變得更加燦爛輝煌。正如哲學家尼采所説:任何不能殺死我的,都只會讓我更加強大。

另一方面,還需要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一是學會了每日三省吾身。每天的日記使我能夠不斷地審視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每日的禪修使我身體恢復平靜。

二是學會當自己情緒的主人。一個平靜、和諧、美好的心緒,能夠覺知當下,做好情緒管理,學會寬容大度,不計較。

三是學會不斷學習,提升生命的維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自己的認知水準會有不同。在我剛寫完《靜水深流》書後,南懷瑾大師親自為我書寫書名--李小琳新書 靜水深流。同時他還送了我明代儒學大師--洪應明的一段話: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他真正的告訴我,如何“抱樸守拙,靜水深流”。當我經歷了人生種種之後,我又再次體味洪先生在《菜根譚》中所談到的人生境界,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

其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018年,我創辦了行知絲路研究院,在校長第一課當中,有企業家學員問我:校長,我們想不斷的修煉自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都應該看哪些書呢?

我當時推薦的是:半部孔子的《論語》治天下,一部秦末黃石公的《素書》定乾坤,曾國藩先生非常崇尚這本書,他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家、法家、兵家四講,以道德、義禮為立身治國根本,所以在張良得到此書之後,幫劉邦平定江山,當然還有天地法則的《參同契》,還有隋朝王通《止學》,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曾國藩對《止學》非常感興趣,他幫助了許多人成功,比如魏徵,房杜等,這是一本以道家思想論處世之道的典範之作。還有《了凡四訓》,這是一本明代袁了凡先生運命、改命的真實故事,彰顯了命自我立,明代鴻儒洪應明的《菜根譚》講了“待人、處事和修身”,王陽明的《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語孟學庸老莊道,這都是我們必學知課。

02

書院文化

書院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教育機構和學術機構。它最早出現于唐代,南宋達到高峰。書院正式的教育制度由朱熹創立,在中國傳統教育史上獨樹一幟。書院在清末日漸式微,統一變成了學堂。   

我認為,書院的核心目標就是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應試獲取功名。自王陽明心學的出現,明代書院日益鼎盛。

我們所熟知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出自書院,其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今天我們的書院更加注重實踐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強調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真理的認識,以德立教,精進篤行,以愛施教,大愛無疆,向美而行。

1、我在行知書院曾講:根據現代社會的需求,書院採取豐富多彩的形式,秉持立德、立言、立功,有猷有為有守的理念,努力將書院建設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弘揚光大之地。

我們將以創新的思維開展書院各種活動。未來我們還可以開設論壇、沙龍、研究院等,用更好的現代科技手段,打造以書院為主線的IP,整合文化、藝術、教育等多方面資源,實現書院的可持續發展。江南水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風雲際會,感恩惜緣,惟願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把行知書院越辦越好。

我為行知書院的題詩:千年根脈韻悠長,英傑同心譜華章。知行合和傳大愛,無愧時代育棟樑。

2、我在其琳書院曾講:江西銅鼓,秋收起義,今天我們在湯裏的主要作用是要整合利用天然自然的資源,以森林康養為主線,整合文化藝術教育健康的資源,實現身心靈健康的健康醫學、生態康養、文化康養、藝術康養,將書院建成我們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之地。

我們要積極創新思維,健康醫學對生命的貢獻。要以詩書畫的形式,以文化藝術的多種形式開設論壇沙龍,用更好的現代科技手段把書院打造成以書院為主線的IP整合,文化藝術教育等多方面資源,實現書院的可持續發展。

我為其琳書院題詩:千年根脈韻悠長,英結同心譜華章。行之和合傳大愛,身心健康寓其琳。

3、我縉雲書院曾講:重慶是我的故鄉,北碚縉雲寺有著1600年的歷史,太虛大和尚曾在這創辦了漢藏教理院,他首先倡導了人間佛教。

作為千年文化的傳承,我們復建縉雲書院,就是希望這個文化平臺能夠承接中華千年文脈,光大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在新時代再度閃耀光芒。我們復建縉雲書院,就是希望這個文化平臺能夠承接中華千年文脈,光大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在新時代再度閃耀光芒。

我為縉雲書院題詩:縉雲書院根脈長,風華千載意滄桑。紅色渝州多神韻,知行攜手譜新章。

03

  學古思今

我們要向“大先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自信力。何為“大先生”?先生一詞,自古便是對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師者的尊稱,大先生則是對先生的學問、道德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認為,大先生必須有大學問、大德行、大情懷、大格局和境界。

一是大學問。大學問是“大先生”的最基本條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由知而智,敏而好學,勇於探索未知,勇於挑戰科學難題,不斷實現從0到1的突破。陳寅恪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精神,被譽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教授之教授”,他就是大先生。

二是大德行。經師、人師、授業解惑之師、道德靈魂之師,就是大德行。堅持教書和育人的相統一,堅持言傳與身教的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治學嚴謹,徐特立是“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始終保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作風,他就具有大德行。

三是大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理念,情由心境而生,情由心而發,融通于信仰和價值觀,大情懷要有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懷,是其核心價值的表徵。比如錢學森,在他心裏,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他具有大情懷。

四是大格局。開拓思想之格局,靈魂的塑造、心靈的啟迪、思想的蘊育、認知的拓展。團結團隊,公僕精神,更是當代大格局的風貌。比如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就是大格局。

五是大境界。境界是人格的昇華和精神的高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比如陶行知,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就是大境界。

時代的變遷,迅猛發展,電機的出現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推動了工廠的機械化生産。從早期的直流電機到交流電機,它讓各種設備能夠穩定運轉,像工廠裏的大型機床、電梯等設備都離不開電機。

半導體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它的發展使電子設備小型化、高效化。例如電晶體取代了電子管,大大縮小了電腦等設備的體積,積體電路更是將眾多半導體元件整合在一塊晶片上,為電子産品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

自動化技術的進步讓生産過程更加智慧和高效。通過感測器、控制器和執行器,自動化系統能夠自動完成許多複雜的任務,如汽車製造工廠的自動化生産線,能夠精確地完成焊接、裝配等工序,提高了生産品質和速度。

電腦的演變是時代進步的標誌。從最初龐大的、計算速度較慢的電腦發展到如今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伺服器等。電腦性能的提升使得各種複雜的軟體得以運作,應用於科學計算、辦公自動化、圖形設計等諸多領域。

網際網路則把世界連接起來。人們可以跨越地域限制進行資訊交流、開展電子商務等活動。例如,通過電商平臺,消費者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購買商品,企業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客戶。

大數據是在網際網路和電腦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通過收集、存儲和分析海量的數據來挖掘有價值的資訊,為企業的精準行銷、智慧城市的建設等提供決策支援。

現在又有了AI+生物醫學,新質生産力。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們還未認清我們所處的時代,時代已悄然改變了我們。

04

長江新學與長江書院的思考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滋養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長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淌在中華民族深處的文化血脈。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長江國際商會作為全球商業領袖平臺,致力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的雙向國際化發展。商會匯聚了全球政商學研資源,秉承“共贏主義”核心理念,以“創業、創新、創造”精神,為會員提供多元化服務,推動全球商業進步與繁榮,取得了卓越的業績,創出了自己的獨特品牌。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我想,創新發展、繼往開來,打造卓越的長江書院,是弘揚長江文化、擴大商會影響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在座各位大部分都是來自武漢,生長在長江邊,喝著長江水,你們對長江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我也是,因為我的父親李鵬在1994前往三峽工程開工典禮現場的途中,看著這壯麗景色有感而發,寫了《大江曲》:

巍巍崑崙,不盡長江,滾滾東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傑地靈,滿天星斗。夔門天險,巫峽奇峰,山川壯麗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榮錦繡。卻惜無情風雨,滔滔洪水,萬姓悲愁。眾志繪宏圖,截斷波濤,高峽平湖,馴服龍虬。巨輪飛轉,威力無窮,功在當代利韆鞦。展宏圖,恰逢新時代,萬丈潮頭。  

我對湖北也有著深深的感情,在我的老家麻城,當年我投建了電廠,創辦了松鶴希望小學,我也提筆寫下: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

我和劉萌一起在長江岸邊創建長江新學和長江書院,有如下考慮:

1、可以承載並拓展商會深邃厚重的文化力

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教育機構和學術機構,承載著立德樹人、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新時代的長江書院,能夠以光大中華優秀的思想文化為重點,創新活動形式,整合商業、文化、藝術、教育等多方面資源,實現書院的可持續發展。

2、將推動長江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銜接

書院可以博採眾長,靈活多樣,將長江文化背後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氣韻更好呈現出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可以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加強長江文化國際交流傳播,促進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提升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準。                 

3、將弘揚長江文化的獨特魅力

長江文化以“江河互濟”為支撐,促進中華文明綿延賡續;以“通江達海”為特點,促進中華文明交流融合;以“風氣之先”為特徵,促進中華文明革故鼎新。長江書院可以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挖掘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講好長江故事,讓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4、可以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書院可以充分發揮商會的國際化優勢,加強與海內外機構的交流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同時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相信,在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下,長江國際商會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未來的長江新學、長江書院也必將成為商會的又一個卓越平臺和璀璨的品牌!

為此,我也為長江書院作詞一首:

滾滾長江壯志酬,

文化根脈歲月悠。

不負恢弘新時代,

揮毫重彩寫春秋。

   (根據長江國際商會名譽會長李小琳在2024年12月1日第五屆長江國際大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