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海報(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環球網《文藝她力量》專訪報道記者/林聿 實習記者/鄭雪兒】展卷雄渾壯闊的《千里江山圖》,她是連綿岡巒中的一座山峰,也是浩渺江河中的一涌清流;舞臺上的她沉穩、淡泊、恬靜,內心篤定的同時卻有不乏棱角的風骨。初遇“青綠”,是她起舞的第20個年頭,她是14歲就斬獲大獎的青年舞者,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講述人孟慶旸。
孟慶旸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2022年8月,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排的央視春晚“爆款”國風舞劇《只此青綠》在全國142場巡演後再次回歸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這一次,比起掌聲尖叫和鮮花簇擁,作為主演之一的孟慶旸更享受與“青綠”進一步相融的過程,“我覺得自己挺幸運的,能夠遇到‘青綠’。這個角色有著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著我。越深入地走進它,越會發現它的無邊無際,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當角色不斷深入形體記憶,中式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也漸漸潛入到孟慶旸的“身韻”中。
在她眼中,舞劇中“青綠”這個角色,透露著中國古典的那一份隱約之美,“我總説‘青綠’它無聲但是又迴響。”每當大幕徐徐升起,都是全新的演繹,與“青綠”融合的過程,也不斷書寫著孟慶旸舞蹈生涯新的篇章。
孟慶旸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安靜下來,發現“千里江山圖”的意境美
青綠千載,山河無垠。虎年春晚舞臺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成功了撩動無數觀眾內心躍動的民族文化DNA,尤其最為奪目的超高難度舞蹈動作“青綠腰”引人驚嘆,也讓大眾記住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領舞之一的姑娘孟慶旸。
很多人好奇,“青綠腰”到底是怎麼練成的?孟慶旸卻笑談“青綠腰”對於職業舞者而言並不是最難,這個動作真正的核心難點在於要以平衡的力量去支撐四個八拍之久的時間。為此,在初排階段連續4個月每天“朝九晚九”長達12小時的排練之外,她和團裏所有的演員們還要利用自己休息的時間再去做腰腹肌的素質訓練。用她的話來説,日復一日的用功,動作也會“長”在身上,但“相較于舞蹈動作,如何在‘青綠’的情感當中去跳那些動作,怎樣在身形軌跡裏納入角色的情感,我覺得這是最難的。”
孟慶旸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初排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團裏劇組演員在總編導周莉亞、韓真的指導下,會一起抬頭望月,去練習找尋一種“安靜感”。孟慶旸翻閱宋代詩詞,到故宮博物院觀摩展覽,完全放下其他所有事情,只專心於對角色的塑造和學習。她開始逐漸體會到源於宋代美學概念的“青綠”有一種歲月感和極簡美,也注意到宋代畫像裏的女子形象會有一些“溜肩垂背”的狀態,“要去尋找她們的古樸感、安靜感,這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這種“沉浸式的脫離現實生活去感受角色本身狀態”的練習,讓孟慶旸漸漸找到了與角色融合的方向,“‘青綠’這個角色,透露著中國古典的那一份隱約之美。就像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我不需要向你訴説什麼,但是演繹的過程中,文化的美不斷積澱和昇華,要給觀眾‘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舞臺之上,她沉下氣,帶著宋代女子的氣韻走進王希孟筆下的綠水青山畫卷中,在垂目回首間找到了和角色的精神共通點。
孟慶旸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當你跳完這142場,再回頭看‘青綠’,會發現自己最初可能只了解了它的30%。”孟慶旸回顧“青綠”這一路,對於角色從淺層的認識再到持續至今的揣摩與探索,心有感觸:“當你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之後,你會發現打開‘青綠’這座大門,它是無邊無際的,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從相識到與它相融,就是對傳統文化發現、沉澱和傳承的過程。”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當代審美,激活中國古典舞的多元創新
這一年多來隨團演出,孟慶旸化身“青綠”已經走過全國28個城市,憑藉沉穩的古典氣質與出眾的舞蹈功底“圈粉”無數。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只此青綠》火遍大江南北,她十分欣喜:“我們能感受到觀眾越來越熱情了。這一年的時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青綠’,喜歡我們的作品,是因為文化的力量和大家有了精神共鳴。”
從舞臺上的身姿變化、聚散組合,孟慶旸和劇組夥伴們在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古典美的理解中“移步換景、顧盼生情”。而在她眼中,每一次出場亮相不僅僅代表舞者孟慶旸,更代表背後整個團隊的匠心巨制。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只此青綠》的演出中,人們所看見的不止是獨步千載的山水畫卷,其中有北宋畫家王希孟與故宮展卷人回溯千年的相逢,還有畫作背後的非遺技藝:織絹、顏料製作、制筆、制墨……在舞臺上將一道道繁瑣且細緻的工序進行藝術化呈現,無一不體現出主創團隊為表達傳統文化用足了心思。
孟慶旸透露,在初排階段,劇組除了參加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座談之外,集團還協調文化與旅遊部非遺司請來了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為演員進行非遺工藝知識儲備的指導。“他們會專門講解如何制筆,顏料中什麼是石青,什麼是石綠,《千里江山圖》中的顏料又是如何運用的,其中蘊藏著很大的學問。”而這段特別的學習經歷也令孟慶旸深深感悟到,從古人到今天的非遺傳承人,他們執著一生追尋傳統文化、追求極致之美的匠心精神。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讓大眾對於中國古典舞的接受度更廣了,尤其現在,大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納在熱潮期,《只此青綠》的出圈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它將古典題材和現代表現手法結合起來呈現,抓住了當代的審美和傳播特點。”在孟慶旸看來,儘管作品是古典題材,卻不必拘泥于傳統的一招一式,她強調,《只此青綠》是以當代審美來鑄就的,“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通過《只此青綠》愛上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共鳴和反饋更促使我們主創團隊還有舞者意識到開放創新的必要性。”而主創團隊以史為基,創新藝術表達手法,並融入現代舞臺技術,將科技、文化和藝術真正串聯起來,才讓傳統文化真正“潮”起來。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在孟慶旸心中,《只此青綠》的第100場演出最為難忘。那是武漢首場演出,演出謝幕時,樂池升起,當聚光燈照亮站在樂池中央的集團劇組舞美老師的那一刻,她內心無比感動:“我覺得,我們集團整個團隊的凝聚力非常好,氛圍特別好。因為大家齊心協力。每一個人,無論是臺前的演員,或幕後的工作人員,大家都像一顆螺絲釘一樣去捍衛自己的那份職責。這才能夠鑄造一部好的作品,能夠一直延續在舞臺上。”
一舞《只此青綠》,舞動《千里江山圖》,演繹出中華上下五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自信。在孟慶旸看來,這種自信是流淌在血液裏的,“因為我們的骨子裏就傳承著這樣的中國文化。”《只此青綠》成功喚起了觀眾心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她為更多人認識並傳播中國精神的偉大感到由衷自豪:“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每一次都全情投入的動力。”
孟慶旸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她力量”:不畏懼地面對人生
現在,孟慶旸已入行整整10年,同時也迎來了30歲的人生節點,面對大多數人對於舞蹈職業年齡的普遍敏感,她卻覺得“人生才剛剛開始”。2021年8月9日,孟慶旸在社交媒體賬號上寫道:“日積月累,打破年齡的局限性。”賦予了30歲舞者新的定義,“20到30歲其實正是一朵花蕊逐漸綻放的過程,現在又是一個新的起點”,看得出來,女性舞者的自信在於她願意用一切關於“美”的事物形容熱愛的事業。
作為90後知名的女性青年舞者,面對觀眾們的喜愛和紛至遝來的榮譽,她連連説自己是幸運的。“能接到《只此青綠》這樣好的劇本,能夠跟集團兩位總導演周莉亞、韓真合作,就覺得自己很幸運了。”孟慶旸認為是好的機遇成就了現在的自己,也是命運的眷顧讓自己早早便成為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領銜主演之一,而事實上是過去多年的勤奮磨礪和日積月累讓她的一切收穫都有跡可循。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從小學舞蹈,這個過程一定是會吃苦的,尤其是肢體上的疼痛。但是正因為舞蹈,成為舞者身份所歷練的這個過程,讓我也有了一種特別有‘韌勁兒’的性格。舞蹈所帶給我性格上的改變,讓我不畏懼接受更多的挑戰。”5歲開始習舞,孟慶旸的腳上傷痕纍纍。20多年來,她腳上用過的無數繃帶見證了她在舞臺上的每一分鐘。而除此之外,她也通過不斷觀看其他的表演藝術,如音樂劇、戲劇或海外舞者的表演來拓展知識眼界,挖掘自身的藝術能量。
“作為中國古典舞舞者,我們的作品一直都與傳統文化血脈相連,但其實舞者本身也是很開放的,我們也都是多元的。”孟慶旸期望自己可以迎接更多的嘗試,能夠多元性的去接納和學習到更多東西。
孟慶旸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我一直都是這麼覺得,可能我的人生在30歲才剛剛開始。”舞蹈、舞臺、舞者的身份已是孟慶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她也坦誠地表示,對於自己未來,首先會做一個願意接受不確定因素的人。除了舞蹈,她也對其他行業的事物感興趣,“無論是在舞蹈界繼續做一名教育者,或舞臺上的藝術傳播者;或者在某一階段發現了好的機遇,也會希望自己可以全方位地發展,鍛鍊以前沒有發展到的其他方面,這其實都挺好。”
採訪最後,孟慶旸透露,今年最主要的工作還是聚焦在舞臺上的“青綠”巡演之旅,也準備著將再次亮相於熒屏。而在更為長遠的美麗征途上,她也願意把“堅韌”這份舞蹈賜予的人生禮物分享給更多的女性同胞,她説:“舞蹈帶給我不畏懼的性格,我也希望大家能夠不畏懼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完)
《只此青綠》劇照(攝影/王徐峰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