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藝術之花為人民絢麗綻放——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盤點

發佈時間:2022-09-30 09:09:0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由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主體活動近日落下帷幕。作為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兩萬餘名文藝工作者共同為人民群眾奉獻了一屆藝術盛會。

9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舉辦新聞發佈會,盤點本屆藝術節的亮點和成績。

近20萬人次走進線下場館,超3.5億人次共聚雲端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一級巡視員周漢萍介紹,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全國78家文藝院團、112個基層文藝團體近兩萬名文藝工作者共赴藝術之約,薈萃84台舞臺藝術精品、145部群眾文藝佳作、32個合唱團和1007件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近20萬人次走進劇場、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超3.5億人次共聚雲端,圓滿實現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節宗旨。

本屆藝術節共有80余臺優秀劇目完成158場線上線下演出。這些劇目主題鮮明、類型多樣,涵蓋戲曲、話劇、兒童劇等多種藝術形式。15部劇目獲文華大獎,其中有緊跟時代步伐,彰顯時代精神的話劇《塞罕長歌》、彩調劇《新劉三姐》等現實題材作品;有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評劇《革命家庭》、舞劇《騎兵》等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還有堅持守正創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舞劇《五星出東方》、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等歷史題材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之變,彰顯了中國之進,回應了人民之呼,是新時代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周漢萍説。

以第十九屆群星獎評選為抓手的群眾文藝活動,從3月持續至9月,成為本屆藝術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鐘華説,群星獎展演選拔活動共舉辦約1.8萬場,線上線下觀眾總人次突破9000萬,展演場次、觀眾人次均創歷屆新高。

一批德藝雙馨文藝人才脫穎而出

周漢萍介紹,本屆藝術節參演專業院團演職人員共11968人,平均年齡36歲,其中年齡最小的5歲,年齡最大的84歲,一批踐行初心使命、堅持弘揚正道、追求德藝雙馨的優秀文藝人才脫穎而出。編劇盛和煜、李莉、陳涌泉,導演王筱頔、毛爾南、李伯男,演員仁青頓珠、劉薇、楊俊等15名文華編劇獎、導演獎、表演獎獲得者,都是近年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潛心創作的優秀代表,體現了各自藝術領域的領先水準。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創作部主任毛爾南,憑藉兒童劇《送不出去的情報》,獲得了文華導演獎。對他而言,參加本屆藝術節,既是一次個人作品與才華的展示,也是一次對藝術創作規律的再認識和對自身創作能力的再提高。

“兒童戲劇工作有培根鑄魂的作用,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是兒童戲劇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毛爾南説,“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更多符合大眾期待的兒童劇,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他表示,作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今後要繼續把德藝雙馨的要求“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以飽滿的熱情為觀眾奉獻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不負這個偉大時代的藝術作品。

本屆藝術節,廣場舞首次以單獨門類參與群星獎評獎。北京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原亮參與創作的廣場舞《一起向未來》獲得群星獎。在他看來,本屆藝術節及群星獎評選,對於群文人才培養和群眾文藝隊伍建設,都産生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如,北京市文化館根據北京冬奧推廣歌曲《一起向未來》編創的廣場舞,不僅在北京深受歡迎,還引發了全國3300多個文化館的響應,教學視頻網上點擊量達1.55億人次。“這大大增強了群文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心和職業自豪感,也推動群眾文藝隊伍不斷壯大起來。”原亮説。

平均票價比平時低15%~20%

為落實文化惠民政策,本屆藝術節遵循“社會效益優先、市場運營為主”的票務推廣原則,線下演出實行低價票政策,平均票價水準比平時低15%~20%,中低價票佔總量的70%,最低票價50元。線下展覽免費預約參觀,線上活動免費開放觀看,實現了“全民參與”“全民共用”。

受疫情影響,本屆藝術節堅持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並舉,其中線上演播成為文藝作品呈現的重要渠道,藝術節期間有280多個平臺參與線上直播,確保了展演、評獎工作的順利開展。

周漢萍介紹,為提高線上演播效果,助力線上演播常態化,本屆藝術節首次成立線上活動與技術部,還對2000余位全國文藝院團工作者進行了新媒體運營傳播培訓。此外,文化和旅遊部門戶網站開設了“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專欄”,建設雲劇場,打造雲展覽,訪問量達2000萬人次。

(記者韓業庭)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